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9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见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通过感悟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味。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达到此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对如何高效地实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1.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理解教学内容,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

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在创作这
一组诗歌时的背景。

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

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

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一刻,学生即诗人,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现实生活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

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
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3.分析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

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

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

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它许多法,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针对性进行鉴赏。

3.1修辞赏析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

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

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

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3.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3.3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
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会贯通诗歌的意境,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

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字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

脍炙人口的诗词,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

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应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比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

5.进行意境想像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
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

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6.把握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我在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

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

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

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
词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