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来“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相关研究论文的分类、整理与分析,搜集“素体阴虚”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相关论述,初步整理了“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目前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演化情况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了本研究的主体内容与研究目标。
关键字:素体阴虚,糖尿病,综述1、“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严重者会造成尿毒症。
糖尿病人应常煮紫芝水喝,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滋润、荣养不够的病理变化;因阴不制阳,也可出现阳相对亢盛的虚性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阴虚,中医名词,同阳虚相对。
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2. “素体阴虚”及引起糖尿病关系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硕土,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多次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中医认为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的不同就读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理论。
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山药、芡实、金银花、绿豆、决明子、鱼汤等;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应选择羊肉、鹿茸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著名学者聂文涛先生总结四句科普:“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辨证的全部,确使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而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至今依据。
糖尿病又消渴病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
肾阴虚证肾脏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兼见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等。
肾阴虚以肾精亏虚兼有虚热之象为辨证要点。
肾藏精、主骨,骨主髓,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肾阴不足,则髓海失充,故头晕耳鸣;阴虚则生内热,虚热内蒸,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阴亏血少,故月经量少,经闭。
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肺阴虚证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虚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肺主清肃,性喜柔润,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粘。
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
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胃阴虚证主证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
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
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2.“素体阴虚”引起糖尿病的研究●阴虚痿◆阴虚痿病证名。
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
见《证治汇补·痿躄章》。
其证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酸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
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
治宜滋阴清火,补益肝肾。
《景岳全书·杂证谟》治阴虚兼●阴虚喘◆阴虚喘病证名。
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
见《医学入门·痰类》。
又名阴虚喘逆。
《丹溪心法·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
”或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上冲;或因肾精不足,相火上冲所致(《症因脉治·喘症论》)。
证见气从小腹直●阴虚◆阴虚病证名。
指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的证候。
多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
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
作者:●阴虚证◆阴虚证证名。
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
出《素问·调经论》。
由真阴虚衰、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因所致。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证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五心烦热,头眩耳鸣,口燥咽●肺阴虚◆肺阴虚病证名。
指肺脏阴津不足,甚则虚热内生。
多由发汗太过,久咳伤阴,或热邪耗伤肺阴所致。
临床表现以肺虚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主。
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阴虚◆肾阴虚病证名。
指肾脏阴液不足。
多由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证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
治宜滋阴降火。
作者:●胃阴虚◆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见《类证治裁·脾胃》。
又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病证名。
指阴精亏损所致虚火旺盛。
症见烦躁易怒,骨蒸潮热,口燥咽干,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参见阴虚阳亢条。
作者:●肺肾阴虚◆肺肾阴虚病证名。
指肺阴与肾阴俱虚。
为肺肾两虚证候之一。
详该条。
作者:●阴虚盗汗◆阴虚盗汗病证名。
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
见《赤水玄珠·汗门》。
《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
”证见盗汗、烦热、口干。
治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
偏于火旺者,用当归六黄●阴虚喉风◆阴虚喉风病名。
系指因阴虚而致喉风的病证。
见《喉科秘旨》卷上。
一般可为两种类型。
①素体肝肾阴虚,虚火上灼咽喉所致。
症见咽喉或两颊生斑若虾皮,唇红颧赤、腰膝酸软。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②热伤肺胃之阴或久病肺胃阴虚,咽喉失于●阴虚则内热◆阴虚则内热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因劳倦造成的形气不足,上焦不通,胃气郁于胸中,阴气相对虚弱,出现内热证候。
《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虚内热◆阴虚内热病证名。
又称阴虚发热。
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用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
作者:●阴虚眩晕◆阴虚眩晕病证名。
阴虚精亏血少所致的眩晕。
《杂症会心录·眩运》:“如纵欲无节而伤阴,脱血过多而伤阴,痈脓大溃而伤阴,崩淋产后而伤阴,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伤阴,老年精衰、劳倦日积而伤阴,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伤阴,……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阴虚发热◆阴虚发热病证名。
因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
见《丹溪心法·发热》。
《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
”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阴虚阳浮◆阴虚阳浮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真阴不足,不能制阳,导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
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唇若涂丹,目赤耳鸣,喉痛咽干,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作者:●阴虚阳亢◆阴虚阳亢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精血或津液亏虚,真阴不足,阳气失于制约而浮越,呈相对亢盛状态。
症见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烦躁易怒,遗精多梦,形体消瘦,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
治宜育阴潜阳。
作者:●阴虚劳复◆阴虚劳复病证名。
病愈因劳复发而兼肾阴虚者。
见《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
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
证见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
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煎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阴虚水肿◆鲜白茅根,煎四五沸取汤一大盅,温服。
若无鲜白茅根,可代以鲜芦根。
至两方皆重用芍药者,因芍药性善滋阴,而又善利小便,原为阴虚小便不利者之主药也。
【效果】将药连服六剂,肿遂尽消,脉已复常,遂停服汤药,俾日用生怀山药细末两许,熬作粥,少兑以鲜梨自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