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第三讲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城市经济第三讲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世界城市化的三次浪潮(仇保兴,2007)

第一次浪潮:发端于欧洲,以英国为代表,与工业革命发展相伴随,
1750年英国的城市化率为20%,到1950年基本完成城市化,历时约200 年。

第二次浪潮: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的城市化,由于世界工业中心的
转移和欧洲移民的进入,美国城市化速度比英国高出1倍,仅用100年左 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基本进程。186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为20%,1950年达

球工厂”和国际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京津冀等都市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述三大城市密集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比重,以 及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上,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合计只占37%。

三、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逆城市化”(deurbanization)又称“反城市化”,是指大城市的 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 区蔓延和周边小城镇迅速发展,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 退。
增长了20倍。 大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1900年,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的总人口 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6.4%,到了1980年,只占57.2%,下降了 19.2%。与此同时,100-200万人口的城市,比重从5.5%上升到13.3%; 250-500万人口的城市,比重从3.5%上升到7.4%;500-1000万人口的城 市,比重从3.2%上升到8.3%;10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比重从零变为 占4.2%。
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
到71%。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南美诸国在1930年的城市 化率为20%左右,到2000年也基本完成了城市化历程。我国的城镇化发
展从1978年的20%开始,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之中。
二、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 从发展速度上,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
年 份 城市化水平 1800 3 1850 7 1900 14 1950 28.4 1970 37.5 1990 50.0 2000 55.0
美国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崛起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

18世纪中叶后,工业革命使英国称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在英格 兰中部地区率先形成了连绵的城市带,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主
要城市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
到了19世纪,欧洲大陆经济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在大

以美国为例,1950~1980年其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
增长0.33%;同期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3%增至43%,年均 增长0.67%,后者是前者的2倍。这意味着每当有一人从农村转入城
市,就会有两人从市区转向郊区。

逆城市化的表现:

第一,在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

巴黎地区、德国莱茵-鲁尔盆地、荷兰和比利时的中心地区,分别
形成大城市,并共同组成了“人字形”的发展轴,主要城市有巴黎、 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
世界经济重心向美国转移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转移到美国,在其东北部地区产生了大 西洋沿岸的特大城市带,主要城市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 盛顿等,以及其它200多个中小城市,拥有全美人口的20%,制造业的70%。 同期形成的还有五大湖地区的城市带。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该地区城市
第三讲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内容提要: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分析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初始阶段:1760~185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过50%的国家 --英国,因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

局部发展阶段: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城市化水平 达到51.8%,先后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普及阶段:1951年之后,许多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统治、 赢得了民族自决和政治独立,走上了发展本国经济的工业化道路,使城市 化水平迅速提高。

带的发展,形成了以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
为特色的新兴城市带。 在这三大城市带中,包含了美国的三个大都市区:大纽约地区的GDP占全国 的24%,大洛杉矶占21%,大湖地区(芝加哥)占20%,合计占全国的65%。

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崛起,特别是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 加速发展,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城市带,主要城市有东京、横滨、 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其中包含了日本的三大都市区:东京地区的GDP占 全国的26%,大阪-神户地区占23%,名古屋地区占20%,合计占全国的69%。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在成为“全

3.从城市形态上,城市带相继崛起
伴随一批特大城市、超级城市的诞生,由地理空间相互毗邻、社会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结构融为一体的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相继崛起。
其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

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根据这些城镇密集区、都市
连绵区的地理特征,人们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城市群、城市带或大都 市区。
年均增长
0.08
0.14
0.29
0.46
0.63
0.50
2.从城市规模上,大城市超前发展

大城市数量迅速增长。1900年,世界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9 座,到了1980年,已发展到476座。其中,50-1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了
6倍;而25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了16倍,500-1000万人口的城市
行,郊区蔓延十分严重,形成广大的城市连绵区; 第二,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并日益“空心化”;郊区成为中 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逆城市化的成因:

第一,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负效应,使集聚的成本高于效益; 第二,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令城市辐射力突破了 空间距离的障碍,使外围远地一样可以享受到城市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