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战败之反思
观《北洋海军兴亡史》后感这两天我看了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
这部纪录片改变了以往我对甲午战争战败原因的看法,让我对北洋海军及甲午战争的失败有了新的认识。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受某些原因的影响(比如我曾在某历史方面的书中看到过清军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不怎么抵抗就逃跑的片段)我总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军士气低下,将领无战心。
但看了《北洋海军兴亡史》后我发现事实可以说跟我之前的认知基本是相反的。
在整个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一半以上殉国,这在世界海战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并且北洋海军大部分官兵都是英勇抗战的。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将士门已经竭尽全力了,那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甲午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去日本与日本的伊藤博文谈判前,他们之间曾有这样一段对话,伊藤博文: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打,如今真的打了,结果又怎样呢?李鸿章: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并且当时北洋海军被认为是东亚第一,虽然后来发展停滞了,但武器装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从解放战争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有着更深层次原因的,而不是所谓的将无战心,士气低落。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认为甲午海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不足:思想制度落后、战略失误。
首先是思想制度落后。
事实上在建造北洋海军的过程中,李鸿章、沈葆桢、丁汝昌等人甚至清政府都做了大量努力。
如李鸿章主持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而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又创建了福州船政局、上海轮船招商局、金陵机器局等军工企业;并且多次向英德购买一流船舰,打造出了一支一度位居东亚第一的海军。
但是清政府官员的思想、清朝的相关制度却很落后。
清政府官员几乎没有意识到海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醇亲王为首的海军衙门成立后,成为为太后“修园子”的重要资金渠道。
勘修“三海工程”(三海工程即慈禧太后颐养之地南海、中海、北海)曾经先后挪借海军衙门经费四百多万两、修缮颐和园又挪用了大量海军衙门军费。
为了挪用海军经费,醇亲王奕譞与海军衙门会办大臣庆郡王奕劻竟然提出恢复当年乾隆皇帝的昆明湖水操旧制!在小小的昆明湖里训练大洋海军,
是多么的荒谬绝伦!这其中有清政府官员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海军重要性的原因,更是由封建社会唯上是从的专制制度造成的。
而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在听说渤海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后竟然决定把“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舰等暂停二年”,完全没有意识到海军建设的持续性、长期性。
这导致了北洋海军停止了自己的发展,以致错过了当时的世界大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在与日本的对决中丧失了装备优势。
而清军的体制也存在很大问题,如军队的指挥权不统一,军队的编制不统一。
这就导致了各部队之间相互配合的缺失,削弱了战斗力。
总之,清政府对海军的不重视,封建社会唯上是从的专制制度,以及海军的体制问题是北洋海军战败的的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海军战略问题。
在发展海军方面,虽然清政府也设立了海军衙门这一类的海军部门、制定了相关章程,并且海军也经常进行演习、出海巡航,显示存在,但并没有明确的战略,很大程度上觉得只要能保卫门户就够了。
而反观日本,明治天皇一开始就确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打破岛国地缘困境,“雄飞世界”的国家目标。
并且在大臣上的“耀皇威与海外,非海军莫属”的奏折上批示“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从速奠定基础”。
从而在国家层面上确定了海军建设的战略地位。
并且用实际行动推进海军建设及其近代化。
如1870年时在兵部省内设置海军局;1872年又撤销了兵部省,设立了海军省;1885年建立内阁时就设立了海军大臣。
与此同时,还对国民进行尚武和军国主义教育。
到1889年日本确立了近代化军事制度。
并且确立了夺取制海权的目标。
而清政府一直没有制海权的概念。
因此,中国与日本相比,在战略上就存在巨大差距。
这也是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总之,清政府跟日本在思想制度、战略上的的差距是北洋海军战败的最主要原因。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为了不再重蹈北洋海军的覆辙,今天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海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要不断完善军事体制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还要制定适当的军事战略,防患于未然,打造一支真正能打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海军,决不再让甲午战争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