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利益与冷战的起源2012级历史本科班魏小栋内容提要: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昔日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新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和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在战后战略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国际新环境美国苏联英国战后战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外交政策史学界开始对冷战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与冷战的爆发同时开始的。
美苏两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的都较早,但是俄国的史学家们一直到苏联解体以后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冷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新的观点: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那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和冷战的起源》,这一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冷战由美国挑起,它应负全责”的观点——几乎在冷战时期占据着苏联史学界冷战史的统治地位。
西方对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史学界根据时间和观点的不同将冷战研究学派划为四个派别,即正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和非极化派。
1总的来看,他们的观点与苏联冷战史学派的观点相较,即有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起初:美苏都将冷战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对方。
后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西方在整个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发展性,即: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归咎于己——双方都负有责任——第三方对冷战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
这不仅仅体现了研究的深入性,同时也为其他各国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
本文作者将综合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对冷战起源进行探讨。
一战后世界的新局面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
欧洲人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战后的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她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难以恢复的损失。
英国作为欧洲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将反法西斯斗争坚持到底。
同时,战争也给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战争中,近三十万英军战死,六万平民丧生,英国的商船损失惨重,约一半的运载量在战争中被毁,三万五千名海员被打死。
2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战时的年费开支多达二百五十亿英镑,美元与黄金储备已消耗殆尽。
为了进口武器,英国出卖了四十二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国债大幅度上升,由一九三九年的七十二点五亿英镑增加到一九四五年的二百一十四亿英镑。
海外投资较战前少了一半,而外债在一九四五年六月达到了三十三点二五亿英镑。
战争结束时,英国的经济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3英国的殖民体系在此时也处于分崩离析之中,英帝国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第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动摇了英帝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在战时,为换取美国“租借法案”的援助,英国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等殖民地的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租期99年。
战后的英国犹如一座刚刚喷发完的活火山,从此开始陷入沉寂之中。
她因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失去的东西如同失败所失去的一样,最终变得落寞。
这个曾经称霸宇内的国家发出的声音似乎小了许多。
正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所说,英国已从领导地位已降而为二强中的次要伙伴。
4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同样是惨重的。
昔日繁华的法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已是满目苍夷,百废待兴。
法国在战争中有六十三万人死亡,六百多万人无家可归;两百多万建筑物全部或部分毁于战火;长年的战火使一亿五千万公顷的土地荒芜;由于希特勒德国的掠夺,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了两万亿法郎(一九三八年法郎)的财富。
5法国的战后殖民统治如同英国,面临着分崩离析。
法西斯德国为了实现希特勒的个人目标,将德国百年的文物古迹几乎全部赋予战火。
战争将德国包括柏林在内的众多城市毁于一旦——一九四五年三月进入柏林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描述了当时柏林的状况:“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
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物。
纳粹留给柏林人民的尽是一些颓垣断壁。
……柏林如今仅是一个碎砖破瓦堆积如山的地理位置”。
6德国在战争中的损失是无法有几组冰冷的数字可以说明的。
英法通过人力物力的损失换来了胜利和世界人民的赞誉,那么德国为胜利付出了一切,最终只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严厉制裁。
苏联作为欧洲战场和远东战场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所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据一九九二年俄罗斯国防部公布,战争期间,苏联损失的军民总人数达到两千七百多万人,一千七百多座城市、七万多个村镇、三万多个工矿企业、六万多公里铁路、四千多个火车站遭到破坏,九千万个集体农庄、一千八百多个国营农场、两千多个拖拉机站遭到洗劫,直接物资损失总计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按一九四零年价格计算),等于当时国民财产的三分之一,战争结束时,几千万人无家可归,粮食的生产量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
7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苏联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回报。
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这不仅仅体现在他拥有一千一百四十万的军队,上万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上面。
苏联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凸显了一个正义大国的形象,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赞扬,使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对各国共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战后最初的几年里,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数量和政治影响力逐步扩大,法共、意共、比利时共产党在议会所占的席位大增,比利时共产党人在一九三九年有九千人,到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为十万人;希腊共产党人一九三五年是一万七千人,到一九四五年达到七万人;意大利共产党到一九四五年发展到七十万人;捷克斯洛伐克从一九四五年三月的两万八千人到九月份发展成为七十五万人。
在法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共产党获得百分之二十的选票,在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则接近百分之十,在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到五十的民众支持左翼政党。
8由于美国远离二战的主要战场,战争给美国带来的主要是军队的伤亡和军事设施的损失,但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次彻底改变命运的成功博弈。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世界处于绝对的优势。
从经济方面来看,它虽然只占世界百分之六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却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厂产量的三分之二,外贸出口额的三分之一,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生产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一的小麦,二分之一的棉花,百分之七十的玉米,开采百分之六十二的煤和石油,冶炼百分之六十七的铜,生产百分之四十八的电力和百分之八十四的汽车,拥有全世界百分之八十四的飞机,百分之八十五的冰箱和洗衣机。
从军事方面来看,到一九四五年,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高达十二亿万。
美国的空军是当时世界最庞大,最先进,最有威力的。
美国的航空工业在产品数量和技术层面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他控制着资本主义世界全部空中航线。
到一九四七年,美国的商船吨位达三百八十万吨,大大超过了英国的一百五十万吨,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强国。
美国在海外拥有四百八十四个海军基地,世界上的每一海域几乎都被美国所霸占。
在军事科技方面,美国也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他云集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垄断了生产原子武器的技术,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铀矿的主要产地。
9总之,战后的美国已经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
二战的结束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为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画上了句号,打破了德日意妄图称霸世界的美梦。
但是,它也奋力地推动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苏联不再像日俄战争时那样外强中干,美国通过战争变得不可一世,他们纷纷急切地向世界发出新的声音。
二美苏战后战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变得空前的强大,昔日头号竞争对手欧洲已于战火中丧失了与美国竞争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世界有了新的想法——美国可以并能够领到世界。
这种想法也并非于战后提出,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的关于美国政策的讲演中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有领导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10可见,罗斯福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预见战争结束之后发生改变的国际形势,并积极号召政府着手准备。
而继罗斯福之后的杜鲁门与其相较则更为直接:“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11这些思想为战后的扩张政策奠定了基础。
那么,美国的战后战略到底是什么呢?(一)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推向全世界,杜绝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扩张;(二)保证美国对欧亚大陆的资源需求;(三)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这一战略的实施却与苏联的战后战略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遭遇。
二战后的苏联,汲取战争损失惨重的教训,把保卫国家西部边境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斯大林把苏联的西部边境向西推进,在西部周边国家建立与苏联关系友好的国家,作为未来战争的缓冲地带,同时在中近东和远东取得一定的利益。
苏联对利益的要求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这使得苏联的领导人特别是斯大林相信,俄罗斯是世界文明的拯救者:十三世纪抗击蒙古人,十九世纪对抗拿破仑,二十世纪打败法西斯德国。
因此,斯大林认为,盟军欠苏联的太多,应接受和承认苏联的利益。
12另外,斯大林坚持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作为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军事最强的美国,自然是苏联的防御对象。
于是,为了在未来战争中尽量少受损失,并立于不败之地,苏联认为建立安全带格外重要。
13通过对美苏两国战略描述,不难发现美国的战略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苏联把战略区域放在了周边地区。
这样看来,苏联对于冷战爆发的责任倒是小了一些,但是通过作者在第一部分对苏联战后国家实力的分析来看,他只能把国家周边为重点,把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增强实力作为眼下的首要任务。
为了减少与美国的冲突,斯大林曾经要求希腊、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人放弃武装斗争,还撤走了驻伊朗的军队。
如果过于劲烈的竞争最终会导致战争的再次发生,对苏联而言那便是极大的灾难。
美苏两国在立国思想,经济制度,个人自由限度及国体政体等方面是根本对立的,而两国都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世界上最好的,并将其在全世界推广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一边帮助东欧各国独立,一边在那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一九四五年四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这样说道:“这战争和以往不同,谁解放的土地,他们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14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一样,都是专制的带有侵略性的政体。
在战后,美国积极主动帮助西欧和南欧国家稳固资产阶级在那里的统治,打压共产主义势力。
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被解放的欧洲宣言》,要求被解放的国家建立“民主制度”,并建议东欧国家把新建成的政府“改组”成为资产阶级的政府。
正是由于这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美苏两国的战后战略作指导,双方全力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停地制造摩擦,使两国的的矛盾有机反应成为一种更具威胁的矛盾,美国总统罗斯福构筑了一幅以美国为中心的蓝图,这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国价值观为核心,以美国政治、经济模式为榜样,通过建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等国际型组织确立起新的国际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价值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