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基本假设,
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
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
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
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
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
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
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
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
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s w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i w ,工
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
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i NW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
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11N P ,
就业上升到1M ,利润规模上升到11i N W P ,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
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0P 点,即刘易斯拐点。
主要结论及评论
①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 ,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问题。
也就是说 ,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取得资本的积累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 ,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 ,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 ,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一元。
②现代部门节约劳动的技术选择或资本深化的增长制约了它对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吸收能力,从而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注重选择适宜技术(《小的即是美的,舒马赫)。
③图中的工资线实际上是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劳动供给线。
④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提供食品,刘易斯模型中忽略了提供食品的作用。
⑤应该鼓励资本家进行储蓄和投资,使工业的MPL线右移,从而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到城市。
⑥
⑦
⑧
⑨
2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
基本假设
①封闭型经济
②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固定且劳动边际产出很低甚至为零
③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曲线完全弹性
④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很步或接近于零
⑤与刘易斯资本劳动比不变不同,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应该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把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surplus labour (MPL=0),第二阶段Disguised unemployment, underemployment (MPL< W),第三阶段Commercialis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ctor”(MPL= wage)。
在第一个阶段对应于图a中的水平的劳动供给线部分,
①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
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资也保持不变。
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变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
在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已进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就进入了新古典世界。
②
③
⑤
⑥
⑦
结论及对模型的评论
①与刘易斯模型的突出的不同点在于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像刘易斯模型中始终为一条直线。
②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③与刘易斯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到农业除了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外还提供食物。
④After a while, as labour leaves agriculture: Food production will fall
For a given food demand, this will lead to Declining terms of trade for industry and a Rise in modern sector wage, which slows down industrial growth
⑤图a中的SS线是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线,此处的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在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后,工资要上升。
⑥图b中的曲线表示从农业转移出的这部分劳动者在农业中的产量。
⑦
3乔根森(Jorgenson,1961)模型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乔根森的整个分析从刘易斯的剩余劳动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农业剩余产品下的经济发展,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是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工业转移的过程,假设前提是城市工业有足够的吸纳能力,现实情况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失业。
认为劳动力迁徙过程主要是对‘预期的’城市和农村实际收入差额的反应,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
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净值的预期值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会流入城市,小于零时则留在农村,等于零时留在农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结构转换时期怎样实现城乡移民的均衡?只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城市劳动力实际收入变小,或者使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变小,或者使二者同时变小以使在城市就业的收入总预期变小,这个变小的过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实现。
二是增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以提高乡村对劳动力
的吸引力。
托达罗模型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托达罗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入并存的现象作出了解释,导致了大多数经济学家观点的转变。
第二,托达罗提出应控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认为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其三,托罗达认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主要不是依靠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劳动力,而应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在农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