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法作业

物权法作业

1、王某和李某是一对夫妻,结婚十年有余。

近年来由于子女教育等问题产生较大纠纷,感情破裂,于是两人就协议离婚。

在离婚协议中,考虑到女方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和居住场所,就约定李某在没有再婚前可以享有物权性的居住权,王某和任何房屋买受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另一方的居住权。

请问双方的约定符合《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吗?答: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居住权,因此这种所谓的居住权的类型不为我国法律所认可,当然不能产生物权的效力,但这并不妨害当事人之间所设定的居住权构成债权性的租赁权。

2、王某捡到一个钱包,被李某看到,就要从王某手里夺过去,说:“反正也不是你的,我拿和你拿都一样。

”王某不给是否有理由,如果李某强拿,王某有什么权利?答:在本案中,王某拾得遗失物是法律所认可的占有,受到物权法占有规则的保护。

任何人除了权利人都不能侵犯,因此李某的行为侵犯王某受到法律保护的占有,如果李某强夺,王某可以根据《物权法》第245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要求李某返还原物。

3、某市水产公司办公急需轿车,申请未获批准,就由办公室主任李某出面,以其个人名义用公款购买两部轿车。

共花费35万元。

两部车均以李某的名义办理所有权登记。

半年后,李某下海经商,一部车留为自己用,一部以10万元价格卖给张某,并办理登记过户手续,出卖时,李某告知张某车是自己购买的,并出示有关权利凭证。

水产公司知道情况后,向法院起诉,要求张某和李某返还车辆并赔偿损失。

张某和李某均以自己是产权人予以拒绝。

请问如何处理本案?答:本案中,水产公司是支付汽车款项的实际买受人,是所有权人。

但从登记簿上看,两部车辆的所有人是李某。

水产公司应当请求李某返还,如果李某不同意,则水产公司必须向登记机关提供相关证据和手续,以证明两部车辆是水产公司的财产,从而将汽车所有人的登记进行更正。

而张某在进行买卖行为时根据登记簿的记载,相信该车的所有人是李某,支付了款项并完成了登记,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四条改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张某可以取得汽车所有权。

至于水产公司的损失,水产公司可以主张李某的行为侵犯其所有权,主张李某赔偿损失.4、试述占有改定的构成要件。

答:占有改定必须符合下列三项要件:第一,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移转动产物权的合意,一般通过买卖或者让与担保的设定,使得受让人取得动产所有权。

第二,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问还需具有某种使得受让人取得动产问接占有的具体法律关系,即本条所规定的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双方约定。

德国民法中,这种具体的法律关系也被称为占有媒介关系。

所谓占有媒介关系,是为了保护问接占有人和直接占有人的利益而由法律拟制出来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到本条规定来说,出让人可以根据租赁关系、寄托关系以及其他类似关系为占有改定。

第三,让与人已经对物进行了直接占有或者间接占有,否则不能发生占有改定的适用。

当让与人间接占有标的物时,让与人可以使受让人取得更上一级的间接占有,这样可能存在多层次的占有关系,举例来说,甲将其寄放在乙处的某物出售给丙,同时又与丙签订借用合同以代替交付,则乙为直接占有人,甲、丙都为间接占有人。

5、试述抵押权的法律特征。

答:所谓法定抵押权,是指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直接取得的抵押权,它具有以下特征: 1、权利法定性。

(1)主体是法定的,即只限于承揽合同中的建设工程合同的承包人,其他承揽合同的承揽人依法可享有动产的留置权,但不享有法定抵押权;(2)成立的形式是法定的,即建设工程的承包人与发包人在签订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时法定抵押权就产生,无需当事人另行再签订抵押合同;(3)权利实现的时间是法定的,即在所建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发包人逾期不支付工程款时才能行使,如果工程验收不合格或发包人已如数支付了价款的,均不得行使法定抵押权;(4)抵押权的范围是法定的,即抵押权的客体:一是指建筑工程合同约定的建筑物。

二是有偿取得的基地使用权,但如果基地是划拨的,基地使用权不包括在内。

三是建设工程与装璜工程属同一承包人承揽时,抵押权的效力及于装璜而增值的部分,如果装璜工程系不同的承包主体,则应将这部分价值排除在外。

(3)权利行使的方式是法定的,即:一是承包人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二是承包人申请人民法院将工程依法拍卖,承包人无权自己直接折价或拍卖,否则就构成侵权。

2、无须公示性。

法定抵押权属于物权范畴,是否应贯彻公示原则,即是否应进行登记才能成立,各国和地区立法并不相同,德国民法规定应进行登记,法国民法规定无须进行登记,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规定不须登记就可成立。

根据我国合同法286条之规定,法定抵押权无须登记就可成立。

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是可取的,其理由: (1)以法定抵押权成立时间看,承包人无法进行登记,因为法定抵押权是于建设工程合同同时成立,但这一权利的成立,不等于承包人必然会行使,具有不确定性。

那时承包人无法预计在工程竣工后发包人能否支付价款,如果发包人能够全额支付价款,则承包人的法定抵押权就应自然消灭,不得行使,故对这种不确定权利的登记也就无法进行。

(2)从法定抵押权人实现权利的时间看,登记并无意义,因它属于一种事后追溯的权利,且成立时抵押权的范围是不确定的,因发包人在支付价款的问题上完全可能出现几种情况:一是大部分工程款未付,二是少部分工程款未付,三是全部工程款均由承包人垫付。

如果事先要求在登记时就明确抵押权的范围,显然是不现实的。

(3)这种抵押权并非有当事人自己协商确定,而是由法律明确规定,其实际上已具有不言而喻的公示作用和效果,所以也就无须再由当事人登记。

3、权利竞合性。

(1)数个法定抵押权的竞合,即在同一建设工程中,由于勘察、设计、建筑和安装分包给几个承包人,这时就会出现几个法定抵押权的竞合,实践中最常见的是建筑与装璜的承包人法定抵押权的竞合。

(2)一个或数个法定抵押权与一个或数个约定抵押权的竞合。

实践中发包人将工程发包之后,一方面要承包人垫支,另一方面即以在建工程抵押,甚至多次向数个银行贷款,这样就形式了法定抵押权与约定抵押权折竞合。

(3)法定抵押权与债权的冲突。

如果建设工程为商品房,发包人在竣工之前就将在建房屋进行预售,分别与消费者订立房屋买卖合同。

一旦发包人不能按期交付价款就会出现承包人的法定抵押权、银行的约定抵押权、消费者要求发包人履行合同的债权之间竞合和冲突。

6、试述占有的法律保护。

答:根据《物权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

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该条规定的救济不但适用于有权占有.也适用于无权占有。

其中一年的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且仅适用于返还原物的请求权。

关于损害赔偿的请求权。

仍适用一般诉讼时效的规定。

7、征收及其条件是什么?答: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

8、留置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答:留置权人的权利:⑴留置物的占有权留置权人对留置物有占有的权利,在其债权未受偿前,得扣留留置物,拒绝一切返还请求。

这是留置权的基本效力。

留置权人对留置物的占有权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害留置权人的占有权。

在留置物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论侵害人为何人,留置权人享有物上请求权,得请求法院保护。

⑵留置物孳息的收取权留置权人于其占有留置物期间,对于留置物的孳息有收取的权利。

留置权人收取留置物的孳息并不直接取得孳息的所有权,而只能以收取的孳息优先受偿。

一般说来,留置权人收取的孳息应先充抵收取费用,次充抵利息,最后充抵原债权。

⑶对留置物必要的使用权由于留置权为担保物权,留置权人虽得占有留置物,但原则上对留置物不得为使用收益。

在留置期间,留置权人未经留置物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出租、处分留置物的,因此而给留置物所有人造成损失的,由留置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在下列两种情形下,留置权人对留置物具有使用权:第一种情形为保管上的必要。

于保管留置物所必要的范围内,留置权人得使用留置物。

如为防止留置的机械生锈而为一定的使用。

但是,留置权人的此种必要使用的目的,仅以保存留置物为限,而不得以积极地取得收益为目的,当然,若因留置权人必要使用而产生收益时,留置权人也得收取之,并以之充偿债权。

第二情形为经留置物所有人同意。

经留置物所有人同意时,留置权人当然也得使用留置物。

于同意的范围内留置权人的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⑷必要费用之返还请求权由于留置权人对留置物并无用益权,却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因此留置权人为保管留置物所支出的必要费用,是为物的所有人的利益而支出的,自应得向物的所有人请求返还。

所谓保管的必要费用,是指为留置物的保存及管理上所不可缺的费用,如养护费、维修费等。

所支出的费用是否为必要,应依支出当时的客观标准而定,而不能以留置权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

⑸就留置物变价优先受偿权依我国法的规定,留置权人有优先受偿权,于一定条件下,得就留置物变价优先受清偿。

留置权人的义务:⑴留置物的保管义务《担保法》第86条规定:“留置权人负有妥善保管留置物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留置物灭失或者毁损的,留置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留置权人应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保管留置物。

留置权人对保管未予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的,即为保管不善。

因此,而至留置物毁损、灭失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留置权人于占有留置物期间是否尽了必要的注意,其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对留置物的损失是否有过错,应由留置权人负举证责任。

留置权人在保管留置物时需债务人予以协助的,其得请求债务人协助。

如债务人应留置权人的请求却不予以协助,则对由此而造成的留置物的毁损、灭失,债务人不得向留置权人请求损害赔偿。

⑵不得擅自使用、利用留置物的义务留置权人原则上并无使用留置物的权利,相反留置权人负有不得擅自使用、利用留置物的义务。

除为保管上的必要而为使用外,留置权人未经债务人同意的,不仅不得自己使用留置物,也不得将留置物出租或提供担保。

⑶返还留置物的义务当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消灭时,留置权人有义务将留置物返还于债务人。

在债权虽未消灭,但债务人另行提供担保而使留置权消灭时,留置权人也有返还留置物的义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