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 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岩心录井、钻时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 气测录井、荧光录井、地化录井等。
各项录井技术相互配合使用,可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丰富的 地质信息,同时也为钻井工程的安全与高效施工提供依据。
4
(一) 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要点:
①陆相湖泊具有生油气条件,我国陆相油源丰富。 ②油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 ③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 ④陆相沉积盆地,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 运移距离较短,也能形成大型油气田或大型油气聚集带。
5
(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
断坡控砂
复式输导
相势控藏
陡缓盆凸 坡坡内缘 断断坡坡 阶阶折折
“T ”
网
阶裂
毯
梯隙
式 型型 型
输 输输 输
导 导导 导
相势 带能 控控 藏藏
相定 势量 控评 藏价
“断-坡控砂”是基础,“复式输导”是条件,“相-势控藏”是关键
13
第二节 油气勘探方法
1.地质法:地面地质测量(地质填图、油气地质勘查) 专题及综合地质研究
我国的油气资源分为五级,即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 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
21
•地质储量:
原始地层条件下,储集层(已发现)有效空隙中的油气总量换 算到地面标准条件下的油气总量。它是在地面条件下表示的储集层 有效空隙中的油气总量。
•推测资源:
在勘探初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邻区同类盆地进行类比, 结合盆地或凹陷的初步地面地质调查、物探普查或参数井、地化资 料估算出的油气资源量。是预探部署的重要依据。
25
26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成因法
根据油气生、运、聚过程的基本理论,来估算生烃量、运移 量和聚集量。常用方法:氯仿沥青“A”法、干酪根降解的数学模型 法和热模拟法等。基本计算思路:先求出生烃量,然后分别确定排 烃系数和聚集系数,三者相乘即得到油气聚集量(总资源量)。 (二)类比法
理论基础:油气资源的大小往往与沉积岩的面积、体积、堆 积速率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通常在成熟探区,对不同类型 地质单元进行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经验参数,然后应用到 地质条件相似的地质单元中去。
8
(1)逆牵引背斜带为主体,(2)挤压构造带为主体,(3)底辟隆起为主体, (4)披覆构造带为主体,(5)地层超覆带为主体,(6)地层超覆不整合 “基岩”块体油气藏为主体(7)地层不整合为主(8)砂岩上倾尖灭带为主
9
(四)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
(1)古潜山油气藏的类型:块断山、褶皱山、残山。 (2)潜山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洞) (3)成油模式:新生古储-早期抬升、中期埋藏、
由于综合录井技术具有随钻性、实时性、信息多样化和定 量化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探井录井技术的龙头。
17
•井筒技术
4.测试与试油技术
•取得的数据主要包括: ①油分析数据, ②天然气分析数据 ③地层水分析数据 ④高压物性油气水分析数据; ⑤油气水产量、油气比、压力资料、温度数据。
18
•分析测试技术
1、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
•地热分析技术 地温资料主要可应用于:
(1)推测和研究古地温。 (2)研究区域地质构造。 (3)直接寻找油气藏。
15
•井筒技术
1. 钻井法
(1)科学探索井;(2)参数井;(3)预探井;(4)评价井
2. 测井法:测井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测井地面系统向重量轻、成本低、功能强的方向发展。 •电阻率测井开始由裸眼井电阻率测井向过金属套管测井方向迈进。 •声波测井发展异常迅速。横波声波测井仪已经诞生,渗透率测井仪、声波地 层倾角测井仪也将很快问世。 •核测井和核磁测井技术正突飞猛进,新型的能谱密度、中子和自然伽马组合 测井可以对密度和自然伽马测量进行全谱分析,而以前的仪器只能进行窗口 处理。 •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目前声波成像、井下电视、电阻率成像测井已经被广 泛地应用于确定地层倾角、探测裂缝、定量评价薄层、确定孔洞位置;高分 辨率成像测井为地层解释、储层评价提供了更为直观、更加逼真的资料。16
背斜圈闭→ 地层、岩性圈闭→ 隐蔽圈闭
海相生油理论、 陆相生油理论 早期生油理论、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油理论
源控论—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分布
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核心理论:现代油气成藏和分布理论(现代油气生成、 运移、聚集和分布理论)
3
二、我国油气勘探理论
1、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2、油气分布源控理论; 3、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4、古潜山油气田形成与勘探理论; 5、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 6、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通过油气资源评价,需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①不同油气勘探阶段的目标在哪里? ②这些目标的各级资源量及其可能性如何? ③最佳的近、中、远期勘探方案是什么? 油气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为有效地寻找和 评价油气田提供依据。
24
二、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及内容
(二) 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地质评价、资源量估算、经济评价、部署规划。 油气资源地质评价的研究对象为:油气区、盆地、 含油气系统、区带、圈闭。 主要研究内容:对勘探目标的各项油气地质条件 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不同资源级别及类型的定量估 算,最后进行地质风险分析与勘探策略研究。
出各自的修改意见;④通过该过程的多次反复,最终由特尔菲班
长给出各种置信水平下的资源量估计值。
30
四、油气资源评价的盆地模拟技术
盆地模拟(Basin Numerical Simulation),是通过计算机 技术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热力一动力学、地质流 体动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进来,首先建立表征盆地内与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有关的各基本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或地 质模型)。然后,根据概念模型的特点,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 动力学等方程来描述相关的地质过程,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最后,根据盆地的地质特征确定定解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 输入恰当的模拟参数,从时间-空间上对盆地的地质演化、有机 质热成熟以及油气的生成、排驱、运移乃至聚集过程进行历史分 析和定量描述。
晚期稳定;古生古储。近油源;具有断层和不整 合两种运移通道。 (4)潜山及潜山内幕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10
断裂带
潜潜山山披批覆覆构构造造带体
斜坡带
Nm
2
Ng上
Nm
1
Ng上
NNg下g下
2
Ed+Es2
3
5
Mz 7
+
7
Art
1 Ed+Es2
4
+
6
Art
Ng下
45
3
C+P Es3+4 Mz
油藏 气藏 运移方向
19世纪后期, “背斜聚油理论”
背斜理论—石油聚集于背斜构造的顶部,沿构造等高线分布,
背斜高点找油最有利。
线状分布理论--油气田呈线状分布,沿出油点的直线上找油。
3.世界油气勘探进展阶段-盆地找油理论(20世纪中叶以后)
Perrodon等: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
2
4. 近现代油气勘探理论
圈闭理论--油气聚集于地下圈闭中。寻找各类含油气圈闭
•潜在资源量:
是指预探阶段过程中, 通过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综合勘探, 经过圈闭识别、描述评价方法,估算出的含油气圈闭可能存在的资 源量。潜在资源量还未经钻探证实,是部署预探井的重要依据2。2
•预测储量:
是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对已获得工业油气流的圈闭,通过圈 闭精细描述评价或油气藏早期描述评价,预测出的油气储量。
在目前或将来,经济上值得开采的,而技术 上又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
已验证了的经济资源为储量。
20
一、油气资源的概念及分级
(二)油气资源分级 1、分类原则
地质把握程度;资源的经济价值;资源发现与否;近期可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