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供需平衡1

氧供需平衡1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2)血乳酸浓度
当组织氧供减少到临界值以下时,氧供 需失衡,发生组织缺氧,导致无氧代谢。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辅酶I
乳酸
乳酸产生的生化机制:乳酸是通过糖
代谢的替代途径产生的, 当缺氧导致过 量的还原性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NADH)蓄积时就激活了此代谢通 道。当足够的氧保持3-磷酸甘油醛脱氧 酶(NAD)与NADH适当比例时,丙酮酸 就转变为乙酰辅酸A,乙酰辅酶A进入三 羧酸循环,每一分子糖完全氧化产生 38个ATP分子。
在缺氧的情况下,NADH蓄积,抑制了乙
酰辅酶A的形成,使丙酮酸通过无氧代 谢形成乳酸,结果每一分子糖的代谢仅 产生2个ATP分子,过量的乳酸产生并 由组织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过量的乳 酸蓄积是缺氧严重程度的敏感、早期、 定量指标。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血乳酸浓度正常值约为1mmol/L 当超过1.5~2.0mmol/L时,应考虑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氧供正常值为520~720ml/(min· m2)。

氧供反映了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同时也 受肺通气及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CO、Hb、SaO2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均 会影响氧供。A

氧供能力的潜力
正常静息情况下,大约每分钟有1000ml 的氧运送到组织中 (Qt 为 5L/min,CaO2 为20ml/dL),其中约250mL为机体所消 耗; 即平时组织氧利用只相当于氧供能力 的四分之一; 剩余的75%可见于混合静脉血,因此有 关的参数非常复杂和重要。
(2)对各种类型的缺氧均可予氧治疗。
(3)对于氧疗改善低氧血症不明显者,应行 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
(4)降低机体耗氧量。 (5)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水、电解质及酸 碱平衡。
第二节
氧 耗
一、氧耗的定义
氧需求(oxygen
demand,DO)
机体组织维持有氧代谢所需氧的总量。
当氧需求超过氧耗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 氧需求随机体各组织代谢速度改变而变化。 机体可调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微循环系
又称整体氧供(global oxygen delivery) 是指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向全身组织 输送氧的总量。
指经过毛细血管输送到机体组织为新陈代
谢所利用的氧量。
二、氧输送的监测
(一)氧吸入的监测
(二)氧转运的监测 (三)氧释放的监测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一)氧吸入的监测
即外呼吸过程的监测,包括肺通气和 肺换气两个阶段。主要指标如下: (1)动脉血氧分压(PaO2) (2)氧合指数(PaO2/FiO2) (3)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 (4)肺内分流率(Qs/Qt)
(二)氧转运的监测
(2)动脉血氧含量(CaO2)
为l00ml血液中实际的携氧量,主要是Hb
实际结合的氧和极小量溶解于血浆的氧。


CaO2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
正常值约为19ml/100ml
(二)氧转运的监测

CaO2用下式计算: CaO2=1.38×Hb×SaO2+0.0031×PaO2 ≈1.38×Hb× SaO2

CaO2是决定氧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氧释放的监测

P50

血液pH值为7.40、PaCO2为40mmHg,温 度为37℃条件下,SaO2为50%时的PaO2 意义在于:大致反映解离曲线的位置,即反 应Hb与氧的亲和力。

(2) P50
A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称为P50 ,是反映Hb与O2亲和力的指标。
SaO2
皮肤粘膜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氧含量 降低或血红蛋白释放氧不足,引起的供氧障碍 贫血 携带氧的数量减少 Hb+CO—HbCO HbFe
2+
原 因
一氧化 碳中毒
高铁血 红蛋白 血症
Hb与氧的亲 和力增加
HbCO无携氧能力 氧与Hb结合数量减少 Hb 释放氧减少
血氧指标的变化: PaO2 CaO2
线粒体功能障碍
皮肤粘膜 —
各种缺氧的血氧变化
缺氧类型 PaO2 SaO2 CO2max CaO2

↓或N N N
动-静脉氧
含量差
↓或N
↓ ↑ ↓
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N N N

N N N ↑升高
N
↓或N N N N正常
注:↓降低
三、缺氧
第一节
氧 供
一、氧输送及氧供的定义

氧输送(oxygen transport)
空气中的氧输送到细胞内利用氧的部 位——线粒体的过程。
氧输送的环节:
肺通气 肺换气 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在组织的释放
氧输送的氧是指由心脏泵入到体循环中的氧量。
氧供(oxygen
delivery,DO2)A
即适当的心输出量是将氧输送到组织
的重要因素。血红蛋白总量、SaO2或 CO的单项降低,均可导致DO2的下降。 但是,SaO2或血红蛋白总量减少时, 心输出量可作出迅速的代偿反应。相 反,如果心输出量降低,那么其代偿反应 相当缓慢,这可能与血红蛋白的生长 缓慢和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的形态处 于正常氧分压的平坦部位有关。
(3)血红蛋白(Hb)
(4)氧合血红蛋白(O2Hb)
(二)氧转运的监测
(1)氧容量 (oxygen capacity,CO2max)
为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即CO2max=1.38×Hb。
(二)氧转运的监测
CO2max取决于血液中Hb的质和量。 反映血液携氧的能力。
正常值约为20ml/100ml。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
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使氧含量减少,导致供氧不足 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肺泡通气不足; 原因: 弥散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机制: 氧的弥散速度下降,弥散量少 发绀
血氧指标的变化:
PaO2
CaO2
血氧指标的变化: PaO2 CaO2 皮肤粘膜
紫绀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障碍引起的缺氧
组织中毒 原因: 细胞损伤
氰化物中毒
线粒体损伤
CN 与线粒体中氧化型 细胞色素氧化酶上的 铁原子结合,使其不 能还原,失去传递电子 的功能,呼吸链中断
-
呼吸酶合成障碍
换气?
(一)氧吸入的监测
(3)肺泡-动脉血氧分压(P(A-a)O2) 差值:正常状态下 10mmHg 吸入纯氧 <60mmHg 差值的变化的分析: 若PaO2下降, P(A-a)O2升高 ? 若PaO2下降, P(A-a)O2正常 ?
(一)氧吸入的监测
(3)肺泡-动脉血氧分压 (P(A-a)O2) 公式: PAO2 =FiO2×(PB-47)-PaCO2/R
于上世纪70、80 年代所提出的考察病人氧 消耗(Oxygen Consumption,VO2)与氧供 (Oxygen Delivery,DO2)关系的方法是指 导危重病人循环治疗十分有用的工具,由此 所带来的治疗理念的进步已成为一项有突 出意义的临床进展。目前认为,在重症监护 领域内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在脏器组织 代谢中,确切地为其提供充分而必要的氧,以 防止组织细胞损伤和细胞死亡。

正常情况下为26~27mmHg (26.5mmHg)。 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O2Hb解离, 向组织释放氧。

P50减小,Hb与O2亲和力增加,氧释放减少。
(三)氧释放的监测
(1) P50
2,3-DPG↓、H+↓、CO2↓、T↓
2,3-DPG↑、H+↑、CO2↑、T↑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一)氧吸入的监测

(1)动脉血氧分压:氧合状态的指标A 判断低氧血症的唯一标准 正常值:80-100mmHg (2) 氧合指数:通气-灌注指数 呼吸衰竭指数 正常值:400-500mmHg
(一)氧吸入的监测
(2)氧合指数: PaO2 /FiO2 正常状态下: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值 异常情况下:比例失调,数值降低, 通气?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pHi反映胃肠粘膜血液灌注及氧合状况: 直接 敏感 出现早 对危重病人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并发症, 疾病的转归等有重要意义

三、缺氧
定义:
当组织氧供不足或发生氧利用障碍, 引起组织细胞出现代谢、功能、甚至形态 结构的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hypoxia)。
— HbFe
3+
OH
丧失携带氧的能力 2+ HbFe O2的亲和力增高
氧的释放量减少
血氧指标的变化
PaO2
CaO2
少发绀 樱桃红 色
皮肤粘膜
肠源性紫绀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由于组织器官血流量减少或血流 速度减慢而引起的供氧不足 全身性血流量减少 原因: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机制: 单位时间内从毛细血管流过的血量少, 弥散到组织细胞内的氧减少
(1)氧供(DO2)
(2)血乳酸浓度
(3)胃肠粘膜内pH(pHi)
(四)氧供及相关指标的监测
(1)氧供(DO2)
氧供可由下面公式计算: DO2=CI×CaO2 CaO2用下式计算: CaO2=1.38×Hb×SaO2+0.0031×PaO2 ≈1.38×Hb× SaO2 DO2 ≈CI×1.38×Hb× SaO2
氧供需平衡的监控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麻醉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