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训练PPT课件

高原训练PPT课件


(二)血液循环系统
1.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
2、间歇性低氧暴露法(INHN)
间歇性低氧暴露法是利用低氧仪在平原条件下模拟 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低氧环境,利用吸入低于正常氧分 压的气体,对运动员进行间歇性(脉冲式)的低氧刺激, 以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抗缺氧能力的一种 新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尔·渤·斯特列尔科夫博士 首创间歇性低氧暴露,这种方法最早用于临床医学对呼 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继而用于运动训练的实验研 究及应用。INHE通常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与正常训 练交替进行。
◆亚高原训练
亚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 组织到介于平原和高原之间海拔高度的地方,进行定期 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500~1500m之间的地域应称为 亚高原。
ST对运动训练的有利影响:(1)在亚高原地区,缺 氧程度较轻,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较小,肌肉萎 缩不明显。高原的低温易引起伤病。(2)但在亚高原 地区,却无明显的低温情况。(3)高原空气流动大, 形成的风力也较大,而亚高原却没有明显的大风力。 (4)在亚高原,由于空气、湿度等的变化不大,对运 动员的技术动作的影响较小。(5)不需要在低氧舱进 行,省掉来回奔波之苦。(6)我国很多地方都属于亚 高原训练基地,比如贵州等地,因此容易实施。
韩添翼 体育学院09研 运动人体科学
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 高原训练的 高原训练的 高原训练的
概述
生理学适应 营养补充 方案设计
一、高原训练的概述
(一)高原训练的发展史
高原训练发展了近40年的历史,大 体上可以将高原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高原 训练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初步提出了高 原训练的理论依据,尝试高原训练的方法,探 索高原训练的效果及高原环境与人体生理机能 和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并由被动适应在高原 地区进行比赛,转化到主动将高原训练作为提 高运动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形成了高 原训练的第一个“高潮”,为高原训练的理论 和实践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模拟高原训练法
芬兰学者拉斯考(Rusko,1995)提出 “Hi-Lo”方案的“高原屋”,即让运动员在模拟海拔 2500米高原状态的高原屋中,然后在1300米的高度训 练。目前这一高原训练计划已经在芬兰、瑞典和中国 等国家实施。
还有日本生产使用的是可移动的帐篷,帐 篷内是仿高原环境。美国也发出一种可调氧分压式 睡仓(低压睡仓),它可以提供一名运动员休息。这 些仿高原环境训练法,既不需要高原训练基地,又免 去往返迁移,同时使运动员机能潜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以期达到高住低练的效果。
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高原 训练的迅速发展阶段。高原训练在此阶段的实践经验和 理论基础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完善,训练方法也不 断改进,科学化训练程度不断提高,并建立了一些新的 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原训练的成效明显增加, 在此阶段,高原训练在国际上得到充分的重视。表现为:
(1)高原训练基地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 提高。
(一)呼吸系统
平原运动员到高原后,最初反应是呼吸频率加
快、肺通气量加大。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较在平原左同样负荷 时增加23%或者更多。
VO2max是反映运动员有氧耐力能力的德重要生理指标。 研究表明,平原运动员到高原虽然肺通气量增加,但是随着 高度的增加VO2max却下降,认为这是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心输出 量减少所致。有氧能力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度才发生明显改 变。每升高1000米,VO2max则以10%的比例下降。因此,4000 米高度的有氧能力相当于平原的70%左右,在6248米时,大约 是50%。有训练者和无训练者VO2max下降率相似。高原训练对 VO2max的影响仍有争议。有报道称,高原训练使VO2max增加了 5%。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受试者的训练水平及高原训练前的机 能状态有关。
(2)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不断增多。
(3)建立新的训练方法及模拟训练手段。
(4)有关高原训练的研究和交流得到加强。
(5)高原训练的成效明显加大。
(二)高原训练的方法
1、高住低练法
(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就是让 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2500米)居住,而在较低的高度上 (1300米)训练。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 境,挖掘本身的机能潜力,又可达到相当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此种训练方法已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以运用与高原训练 实践中。此外,还有低住高练法,即让运动员居住在较低的 高度(1300米),在海拔较高的高度(2500米)进行训练; 低住低练法则是让运动员居住和训练都在较低的高度(1300 米);而高住高练法事让运动员居住和训练都在较高的高度 (2500米)。在以上的几种训练方法中,高住低练法的效果 最好,高住高练法次之。因为,高住低练除了可获得高住高 练相同的效果之外,其副作用比高住高练要少,运动员易适 应。但是目前除了西班牙的内华达训练基地外,还没有很好 的高住低练的基地。
二、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 下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对人体有两种负荷, 一种是运动本身所引起的缺氧负荷,即运动性 缺氧负荷;另一种是高原性缺氧负荷。两种负 荷相加,造成比平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以 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表现在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 骼肌、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适应。
第二阶段:70年代——80年代中 期,这一阶段是高原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完善 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高原训练方法得 到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和运用,在总结经验的 基础上提出新的训练方法,并对高原训练的 海拔高度、持续时间、训练负荷的安排以及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营养及恢复等问题, 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 科学数据,初步发现了高原训练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和某些规律。同时由于在此阶段,高 原训练的实践失败多于成功,所以,也是对 高原训练产生争议最大的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