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假作业05——第四单元(基础练)(解析版)

暑假作业05——第四单元(基础练)(解析版)

暑假作业05——第四单元(基础练)一、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

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

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发展出了自己的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机制、成果传播渠道和平台、同公众进行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也被称为科学传播的铁三角,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

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

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于片段性叙述。

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

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

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

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

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

这样就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也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进而让科学家对记者产生误解。

比如我们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科学家认为媒体报道往往夸大其辞或者断章取义,许多复杂的科学研究结果被记者过度简化,使科学家不敢再发言,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专业主义缺失。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流量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党”成为了获取公众关注的敲门砖,而且“标题党”这个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似乎不“标题党”无“爆款”俨然成为了准规则。

那个有关“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即便当事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哭笑不得,还有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转眼就变成了《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说这种做法无意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旦有不好的经历,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长此以往,科学或者说科普会被“玩坏了”,甚至是“搞丢魂了”,最终让公众越来越不理解科学,这无疑脱离了科普的本质和精神。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家其实不太了解媒体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也是造成科学家误解媒体的一个原因,毕竟科学新闻的生产有系统性的流程,从选题、采编、成文、编辑,到最终出现在读者面前,会有很多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了解。

与此同时,科学记者的角色从宣传者转向批评和评论者,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科研结果方面,科学家和记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因而有必要理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科学传播的链条。

(摘自《知识分子》2018-3-31,有删节)1. 下面对“科学家与媒体”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故事。

B.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媒体平台交流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科学家、记者和公众形成了铁三角关系,使得科学记者逐渐成为了衔接科学家与公众的纽带。

C.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D.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2. 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他们更愿意让科学家们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而写一些短文。

B.记者们撰写稿件往往要考虑自己心里描摹的读者群是否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

C.“标题党”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公众关注,追求“爆款”效应的做法有意无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D.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不能否认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3.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媒体自有其工作机制和系统性流程,科学新闻从选题到出版的一系列环节,科学家不可能全部都了解。

B.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见科学传播的链条早已打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也一直是非常密切的。

C.要想获得科学家的信任,媒体记者应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遵循专业报道规范,做好前期功课,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新闻报道来。

D.科学家应该通过媒体发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与媒体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改善科学传播的质量和品味。

【答案】1. C 2. A 3. B【解析】【分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范围不当,原文说“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B项,因果不当,且“形成了铁三角关系”的说法不符合文意;D项,断章取义,不是科学家认为“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破解谣言”。

C。

【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对象用错,是记者写一些短文,而不是科学家;“不能做到”说法欠妥。

A。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推断。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早已打通”错误,原文是“有必要……打通”;“一直是非常密切”推断错误。

B。

二、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

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

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

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生产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5G领跑”迈进。

信息技术的选代演进大幅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

主流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要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材料二:图表一 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图表二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摘编自《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材料三: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

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

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读者。

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等却一直风行于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

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

“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8期)材料四: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

“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

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

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自身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

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第11期)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都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生产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