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种类

一.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细胞内生长,NC为DNA/RNA EX:virus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环状裸露DNA 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DNARNA同时存在分古生菌(EX: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细菌(EX:细,螺旋,线,立克,支,毛衣)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

细胞器完整EX:真菌二,格兰染色的细菌细胞壁比较三.格兰染色法1.标本固定2.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3.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细菌均染成深紫色)4.用95%乙醇脱色,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5.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皇复染。

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为紫色的为G+菌,被乙醇脱色,复染成红色的为G-菌。

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四.细菌生长繁殖条件一,营养物质1.水,需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2.碳源,合成菌体组分以及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病菌主要从糖获得碳源。

3.氮源,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

4.无机盐,1.构成有机化合物,成为菌体的成分2.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3.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 4.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5.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治病作用密切相关。

5.生长因子,许多细菌需要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

二,氢离子浓度(PH)三,温度37 四,气体五,渗透压五.细菌合成代谢产物1.热源质2.毒素与侵袭性酶3.色素4.抗生素5.细菌素6.维生素六.常用湿热灭菌法1.巴氏消毒法2.煮沸法3.流动蒸汽消毒法4.间歇蒸汽灭菌法5.压力蒸汽灭菌法七.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

3.机会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生态平衡失调时,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宿主发病。

4.机会致病条件: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八.内外毒素区别九.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1.能产生金黄色色素2.有溶血性3.凝固酶试验阳性4.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5.能分解甘露醇产酸十.致病性葡萄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所致疾病:1.侵袭性疾病(化脓性感染):1.皮肤化脓性感染EX:毛囊炎等临床表现:脓汁金黄,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2.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EX:气管炎,肺炎3.全身感染EX: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毒素休克综合征十一.链球菌致病物质及其所致疾病A群链球菌1.致病物质:细胞壁成分1.粘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及F蛋白---定植与繁殖2.M蛋白.抗吞噬与抵抗吞噬细胞胞内杀伤作用,与超敏反应有关3.肽聚糖.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试验性关节炎外毒素类:1.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人类猩红热,具有超抗原作用 2.链球菌溶素:活动性风湿热,SLS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3.侵袭性酶类:1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便于细菌扩散2链激酶—或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扩散3 链道酶—降解脓汁中粘稠的DNA,使脓液变稀薄2.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1.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2.其他系统感染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3.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十二.破伤风防治原则1.非特异性防治措施: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产生;应用抗生素杀灭破伤风梭菌,以消除毒素的产生2.特异性预防措施:3-6M儿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婴儿出生后3.4.5个月连续免疫三次,2.7Y各加强一次建立基础免疫。

今后有可能引发破伤风时立即接种一针类毒素。

未经基础免疫者,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获得被动免疫3.特异性治疗:已发病者早期足量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先皮试,必要时可脱敏注射法或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抗菌治疗可用红霉素。

十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和试剂: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会有四型超敏反应,再次注射观察有无四型反应炎症,可用于检测可疑患者及疫苗接种效果试剂OT—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肉汤培养物加热过滤液,主要成分是结合蛋白,PPD——纯蛋白衍生物是OT经三氯醋酸处理后的纯化物分PPDC---人结核分枝杆菌提取以及BCGPPD---卡介苗制成方法:PPDC &BCGPPD各5单位,两臂掌侧皮内注射,48-72H后红肿硬结小于5mm为阴性,大于为阳性,大于15mm为强阳性。

PPDC侧大于BCGPPD为感染,反之为接种卡介苗所致结果分析:阳性——疫苗接种成功,有特异性免疫力强阳性——活动性结核病,尤其婴儿,阴性——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

原发感染早期,正患严重结核病如全身粟粒样结核和结核脑膜炎无反应能力,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也可以为阴性。

应用:1.诊断婴幼儿结核病2.测定接种卡介苗后效果3.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病调查4.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十四、病毒的增殖过程(以dsDNA为例)1.吸附:主要通过病毒表面的吸附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2.穿入:1.吞饮-无包膜病毒 2.融合-有包膜病毒3.脱壳:在细胞的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壳释放出核酸4.生物合成:dsDNA细胞核内合成DNA,细胞质内合成病毒蛋白。

痘病毒例外因其本身携带DNA聚合酶,故都在胞质内合成。

1利用细胞核内依赖DNA的RNA聚合酶转录出早期mRNA2.于细胞质内用核糖体翻译成早期蛋白—非结构蛋白,DNA多聚酶等3.利用子代DNA分子为模板大量转录晚期mRNA4.继而翻译出晚期蛋白—结构蛋白,主要为衣壳蛋白。

5.装配与释放:除痘病毒外DNA病毒均在核内组装,除正黏病毒外,大多数RNA病毒在胞质内组装。

装配完后,裸露病毒随宿主细胞破裂而释放,有包膜的DNA&RNA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

十五.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原因:1.机体免疫功能弱,无法彻底清除病毒2.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逃避免疫作用3.某些病毒抗原性差,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完全清除 4.有些病毒产生缺损性干扰颗粒,改变了病毒增殖过程,形成持续性感染 5.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长期与宿主细胞共存。

常见类型:1.潜伏感染,唇疱疹2.慢性感染,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十六.IFN干扰素: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IFN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但是只能抑制而无法杀灭病毒。

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同种细胞活性最高,异种细胞无活性。

种类:一型干扰素,第9对染色体短臂上基因编码,抗病毒作用强于免疫调节作用:IFN-α—人白细胞产生IFN-β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二型干扰素,第12对染色体长臂上基因编码免疫调节作用强于抗病毒作用:IFN-γ—T细胞以及NK细胞产生。

抗病毒活性:IFN不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 VP)发挥效应。

作用机制:2‘,5‘-A合成酶途径:2‘,5‘-A合成酶可导致病毒mRNA 的降解机制1.由dsRNA激活2‘,5‘-A合成酶,使ATP多聚化,形成不定长度的寡聚腺苷酸(2‘,5‘-A)2 2‘,5‘-A再活化RNA酶L(RNaseL) 3 活化的RNaseL可切断病毒mRNA。

PKR途径:PKR使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磷酸化失去活性机制1. PKR在dsRNA存在下产生自身磷酸化而被激活2. 活化的PKR作用于翻译起始因子eIF 的α亚基,使之磷酸化 3. 磷酸化后的eIF失去启动蛋白质翻译的能力,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受阻。

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IFN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上调细胞免疫,下调体液免疫,尤其以IFN-γ为重要。

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促进细胞MHC抗原的表达,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但是IFN 有流感样副作用,譬如冷战,发热和疲劳。

十七.HBV传染源HBV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

传播途径:1.血液或血制品传播2.母-婴传播3.性接触及密切接触传播HBV抗原,抗体检测用ELISA法主要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两对半)必要时也可检测PreS1Ag和PreS2Ag和相应抗体。

HBsAg——抗—HBs: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

HBsAg阳性是HBV 感染标志之一,也是筛选献血员的必检指标。

HBsAg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因为S基因变异或低水平表达会使其难以检出。

抗—HBs出现表示机体对HBV 有免疫力。

见于HBV恢复期,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

HBcAg——抗—HBc:HBcAg阳性说明病毒颗粒存在,但仅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易在血清中检测出。

抗—HBc产生早,阳性提示HBV正处于复制状态,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抗—HBc IgG是感染过HBV的标志,检出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eAg——抗—Hbe:HBeAg与HBV的DNA多聚酶消长一致,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持续阳性有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抗—Hbe阳性表示有一定免疫力,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降低,但对抗—Hbe阳性还应该检测血液中HBV的DNA以全面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

PreS1 Ag和PreS2 Ag:与病毒活动性复制有关,且与血中HBV DNA的含量成正比,故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

抗—PreS1及抗—PreS2见于急性乙肝恢复期的早期,检出提示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预后良好。

实际用途1.乙肝的诊断2.判断传染性及HBV感染的预后及转归。

3.筛选献血员4.判断疫苗接种效果5.流行病学调查血清HBV-DNA检测——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指标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和常规PCR技术或荧光定量PCR技术直接检测血清中的HBV-DNA,可测出极微量的病毒,是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指标。

血清DNA聚合酶检测——病毒正在复制。

十八.狂犬病预防暴露后预防:常用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制备的狂犬病病毒灭活疫苗–HDCV进行全程免疫,分别于第0.3.7.14.28天进行肌肉注射暴露前预防:对于高危易感人群分别于第0.7.21.或28天接种狂犬病疫苗三次。

加强免疫通常是在第0.3.天接种疫苗2次。

特殊情况下应该联合使用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或马抗狂犬病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必要时可使用IFN增强保护效果,并在全程注射后加强免疫接种2-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