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选择 理性填报高考志愿

科学选择 理性填报高考志愿

科学选择理性填报高考志愿——2008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材料志愿,是指一个人的志向和意愿,填报志愿是高考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考生的未来,把握好这个环节,往往能使考生在录取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填报志愿实质上是选择学校和专业。

影响填报志愿的主要因素有三项:实力(考分)、兴趣和技巧。

今天我们从五个层面共同探讨志愿填报的问题。

一、填报志愿的程序(一)掌握信息:填报志愿前应研读四类资料1、登陆“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了解有关划线政策,投档政策、照顾政策等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

2、认真阅读《招生计划》,掌握招生院校的计划、收费、体验及有关说明。

3、对照《参考答案》客观地估计成绩,正确地评价位置。

4、初步拟定几所志愿院校及志愿专业,查找、列出相关院校近几年录取分数线。

(二)合理定位:即在准备估分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层次,这是填报志愿的依据1、看学生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与参考分段的差值2、看学生高考估分成绩与市招生办发布的参考分段的差值。

(6月14日发布)近五年高考(齐市)预测分段与省定分数线比照(三)自我剖析审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构想步入社会后适合自己的行业类型,找到适合自己的起点。

全面衡量自己的实力,通盘考虑未来的发展愿景。

实力如何?竞争力怎样?身体状况如何?职业取向怎样?家庭经济条件属哪种类型?……(四)了解院校1、做到“八个了解”⑴了解院校沿革、归属⑵了解院校的师资⑶了解院校的专业设置⑷了解院校的综合实力⑸了解院校的重点学科⑹了解院校的社科基地⑺了解院校的招生章程⑻了解院校的专业录取分数2、了解院校的基本方法⑴上网查询⑵参加招生咨询会议(6月14日8:00在电力培训中心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咨询会)⑶利用书刊资料⑷阅读高校的招生宣传材料⑸走访高校⑹访问在校大学生(五)及时准确完成网上填报志愿工作1、一定保存好个人密码,防止他人篡改。

2、省招办关于填报志愿的时间安排:⑴6月11日9时—6月13日17时,开通网上志愿模拟系统,供考生练习⑵6月16日0时—6月21日24时,提前一批、二批本科。

⑶7月28日0时—7月31日24时,三批本科。

二、填报志愿的原则1、梯度原则各批次之间要有相应的分差,一志愿、二志愿之间要有相应的分差,一栏内的专业也要有相应的分差。

高校招生录取时是分批进行的,我省分四批录取,即提前录取,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及高职和专科院校的录取。

虽然是同一批录取的高校,但录取分数可能相差很大,如北大、清华与同批录取的高校相比,投档分和录取分可能相差几十分。

所谓“梯度”,就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因多种因素,在录取分数上形成的高低差别。

“梯度”是客观存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就得认真对待。

到底什么样的梯度才是合适的呢?这里虽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数值来表述,但是提出一些仅供参考的意见。

首先,对那些明确表示不招第二志愿考生或原则上不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学校,可以视其分数级差为任意大,选择那样的学校为第二志愿,填了也是白填。

其次,对拟选的第二志愿学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知名度、地域、招生专业及人数、近几年在本省(市、自治区)的录取分等,如果同一志愿相差无几,说明这两个学校间的“梯度”很小,属于同一层面的学校,他们彼此之间是不宜互为第一、第二志愿的。

第三,对于高分考生而言,第二志愿学校也不能选择层次太低的学校。

例如某考生第一志愿报北京大学,第二志愿选的是同批录取中录取分最低的,录取分相差七八十分的学校,虽然有梯度,但是太大了,极可能造成“高分低就”,那也不合适。

第四,第二志愿学校不能与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分倒置。

总之,在填报志愿时,第一、二之间要避免“并列式”,更不能从低到高地倒置,就经验而言,志愿梯度选在第二志愿学校的分数级差30分左右较适合,看自己的考分减去分数级差后能否给第二志愿学校投档,如果够的话,万一第一志愿落选,被第二志愿学校录取仍有较大的把握。

提示:一定要把最为心仪、比较有把握的学校放在首位。

2、服从原则在考生志愿上,每一批次的志愿栏后面都有“专业是否服从”栏。

设置该栏,是为了增加部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

“服从”栏有利于防止不应出现的落选问题。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服从”二字绝不可忽视,特别是对竞争能力较差的考生,更是如此,“服从”二字,有时会起到积极作用。

“专业服从”的含义:当你的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填的各个专业未录取时,你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系科学习。

考生如果确认“服从”,则一方面给自己增加了被录取的机会,另一方面接受了必须按调配入学的义务。

极可能调剂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填了服从就会按服从在缺额的招生计划中优先调配比较好的学校或专业。

服从调配者一旦被录取,就必须到录取你的院校就读,否则,会影响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

因此,对于这一栏目,考生既要充分重视,又要慎重填涂,表态具体明确。

提示:重点大学看学校,普通大学看专业。

3、地域差原则不能一味地选择地域。

分数缺少竞争力的,一定要避开热的地域。

一志愿和二志愿要选择不同的地域。

如人们热衷于北京、上海、天津、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区等学校,这是一个误区,希望考生和家长要量体裁衣,报一些适合自己的学校,不要盲目的进行攀比。

提示:上大学是为了增长才干,不是去旅游。

4、冷热差原则专业之间的分差,往往来自于社会的舆论。

在报考时最好避开过于热的专业,更要注意热冷兼报,增加录取的机会。

要正确分析热和冷,高校为适应社会要求,改专业名称,设置新专业(有些是冷专业的翻版),还有新兴行业的需求等等,这样的热你一定要注意冷静对待,而那些老专业则恰恰是高校实力最强的。

提示:坚持辨证观点,冷热总是相对的。

三、填报志愿的技巧一志愿讲命中率按理想、二志愿讲梯度求实际、“专业服从”兜底上保险。

一表、二表的志愿同样要热冷搭配,档次拉开,有梯度,一般各个志愿间尽量拉开20分左右为宜。

(一)第一志愿至关重要1、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生源从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录满,特别是名牌院校,热门院校、热门专业一般不招第二志愿考生,因此考生要慎重填报各录取批的第一志愿,如果填报不好,可能这一批志愿都要落空,所以切记,第一志愿是靶心,选错目标,就不可能中的。

2、大量事实证明,各个院校及各个大学的每个系,都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是可以理解的。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你第一志愿就报了我的院校(或系科),说明你信任我这所院校,热爱这个专业,我当然欢迎这样的考生。

同时,这样的考生到校后不闹专业情绪,安心学习;这样的考生相关科目好的比例高,成才可能性大。

从录取体制上看,随着高校录取体制改革,扩大了学校录取新生的权利,录取与否,学校说了算,使第一志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3、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许多学校规定了分数级差的规则,即非第一志愿考生的高考成绩减去一个分数级差后,按新的分数参与同第一志愿考生竞争。

通常学校志愿极差分在30—60分,专业分数极差为5—10分。

以这样的条件同第一志愿考生竞争显然非常不利,因而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第一志愿的重要性。

4、填报各批第一志愿时,依据基本类别,范围内要“稳”,范围外要“冷”。

就是说,如果估计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录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校内选招生数多的,估计自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几年录取平均分数的院校为第一志愿。

如果估计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被该院校(或该批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应该在该校中选其“冷”的专业;或者在该批院校中选冷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着眼录取。

根据以往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对三个批次学校的定位选择上经常用下面这个原则:(1)高分数的学生,三个批次的第一志愿都选择最好的,高—高—高:高过重点线60分以上。

(2)中等偏上的学生,三个批次的第一志愿为中—高—高:高过重点线30分以上。

(3)中等学生,三个批次的第一志愿为低—中—高:刚达重点线。

(4)成绩较差的学生,三个批次的第一志愿为低—低—低:本科线。

分析:成绩中等的学生,一定要填好第二批次的第一志愿,要选择相对好一点又适合自己的学校,要敢于报,不要怕报得太高,因为比你分数高得多的考生,即使二表一志愿选择了与你相同的学校,但他一表有很大可能被录取,不会在二表一志愿与你竞争。

而高分数的考生,一志愿报了最著名的大学但不十分有把握能被录取,又不想把一表一志愿填在自己不十分甘心去的院校上,那么可以拼一拼去报那所名校,但一表二志愿一定要填那些特意为二志愿预留一定名额准备招高分段的院校;或填一所本省相对一般的重点大学,力求在“失误”后保证上重点;或是一表所有志愿都填好学校,如果填输了,把希望放在二表一志愿上,那肯定被二表较好的院校录取,也可以在二表一志愿上选择一个学校或专业都让自己满意的学校。

(二)后续志愿不是可有可无既然填报第一志愿十分关键,那么考生是否可以放弃后续的第二志愿呢?回答是否定的。

名校或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很高,但毕竟都未必能达到100%,而且很多本科院校都不拒绝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有些重点高校甚至预留出一定名额招收高分的第二志愿考生,当然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是有附加条件的,那就是分数极差。

但无论如何,总有一部分考生是由第二志愿录取的。

只要有一线希望,考生就要牢牢抓住,不能随便放弃。

实际上,每年的招生录取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高校的第一志愿档案都绰绰有余,有的高校如农业、林业、矿业、石油等院校以及某些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往往由于考生对其缺乏认识和了解,报考第一志愿的考生可能不多,相应地第二志愿就会起作用。

还有另外一种情形:报考第一志愿的考生数量较志愿学校录取计划数量多,但上线者并不多,这时录取学校就得考虑第二志愿。

如果考生上了线,很可能被志愿学校录取。

它是第一志愿失手时的“补救”和保底。

(三)第二志愿选择的依据据有关统计,每年高校第二志愿的录取率都在30%左右。

尤其是近年来,哈工大、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许多名牌院校都预留一部分计划招收第二志愿的高分段考生,因此每个考生都要慎重对待第二志愿的选择。

分析:考生在选报第二志愿时,首先要确定哪些院校能开二志愿。

其次,要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梯度越大录取的可能性就越大。

高分数的考生,如果在第一、第二志愿填报的录取院校都是国内著名大学,那么两个志愿之间的院校应差30分以上;在第二批次录取的院校中,第一、第二志愿之间相差10至20分即可。

如果考生在第二批录取院校的第一、第二志愿选择的都是省内分数线相近的院校,那就把招生人数多的院校放在第二志愿,专业上也要选择较冷的,不要把估计一志愿就能招满的学校放在第二志愿上。

提醒考生,最后一个志愿要填报省内招生数多的、冷门的、录取分数线每年变化不大的院校。

这类学校有时在志愿上会一开到底。

选填第二志愿要遵循以下原则:1、要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2、要填报有招收第二志愿考生历史的院校;3、最好填报本省的高校或分数极差小的高校;4、专业应选择服从调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