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养生(脏腑导引)(操作套路与功能、作用)调阴平阳秘平衡健脏腑表里职能
理胃肠运转通畅康消化系统功能
仰卧位:(5分钟)
一、胸部:1、分推胸肋2、按压云门、中府穴3、分按两肋4、揉安肋间隙
5、推按胸骨6、点按软肋缝7、分推软肋8、拿揉胸大肌
9、点按檀中穴10、推胸部11、顺推肋缝12、八字分推(抹)
13、小鱼际按推肋弓缘
功能与作用:开胸理气,增强心肺、肝胆的协调功能
二、上肢部:(10分钟)
1、按压上肢,2、推按上肢,3、拿揉上肢,4、点按诸穴:内关(腕内中上2寸是)、外关(腕背中上2寸是)、曲池(屈肘缝头处)、
合谷(并指虎口最高点)、手三里(曲池下2寸)、手五里(曲池上3寸),
劳宫穴(屈握中指尖顶处,5、开郗门,
肺经—孔最(腕内外(太渊)上7寸),大肠—温溜(腕外前上5寸是),
心经—阴郗(腕内上0.5寸),小肠-养老(尺突挠侧凹陷中),
心包-郗门(腕中上5挠内缘),三焦-会宗穴(腕背上3寸尺内缘),
6、拿揉上肢,7、搓掌心、点劳宫、8、捋上肢,9、牵抖上肢功能与作用:协调心肺,大、小肠及三焦关系,增强脏腑功能的统一性
三、腹部:(10分钟)
1、直推腹部2、平推腹部3、斜推腹部4、横推腹部5、按揉腹部
6、按压腹中线(任脉)7、点按任脉穴: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
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8、推按腹中线9、点按胃经穴:天枢(脐外2寸)、梁门(天枢上4寸)、关门(天枢上3寸)、滑肉门
(天枢上1寸)、外陵(天枢下1寸)10、轮推胃经11、点按揉
脾经穴:大横(脐外4寸)、腹哀(大横上3寸)、腹结(大横下1.3寸)
12、轮推脾经13、推摩脐周14、轮掌回旋摩腹法
15、合掌环揉温脐法16、拿揉腹肌法17、对掌合挤法
18、运拉带脉19、掌心扣脐颤腹法20、狮子滚绣球
21、腹部理顺法22、扣掌抖腰法
功能与作用:调顺消化系统,增强胃肠蠕动、肝胆与胰腺排泄功能,
缓解腹部不适
四、下肢;(10分钟)
1、推按下肢前侧足阳明胃经2、按压腹股沟法3、理顺下肢法
4、屈膝屈髋按压法5、按揉股四头肌法6、拿揉下肢法
7、拿揉内侧三经(脾、肝、肾)8、拿揉外侧(胆经法)
9、按揉髌骨法10、环揉膑周法11、分压小腿法
12、点按胃经诸穴:足三里(髌下3寸外1寸)、上巨墟(足三里下3寸)、
兰尾(足三里下2寸)、条口(足三里下5寸)、下巨墟(足三里下6寸)、
解溪(踝前缝中)、13、捋顺胃经法14、点按三阴交
15、开郗穴:胃经、梁丘(膑外上2寸)、脾经、地机(阴泉下3寸)、
肝经、中部(内踝上7寸)、胆经、外丘(外踝上7寸)、肾经、水泉
(太溪下1寸)16、缓解穴位法17、屈膝屈髋按压法
18、屈膝平按法19、屈膝屈髋摇髋法20、托跟合膝蹬伸法
21、推抖下肢颤腹法22、牵抖下肢
功能与作用:调和脏腑关系,增强脏腑功能。
俯卧位:(20分钟)
1、分推颈肩2、直推后背3、直推膀胱经4、重推膀胱经内侧线
5、拿揉颈肌6、按揉膀胱经7、点按背俞穴8、环揉膀胱经
9、拔揉膀胱经10、直推膀胱经11、搓腰壮肾法12、温补命门
13、搓髎点强14、斜直掌后背15、直推下肢后侧16、屈膝屈踝按压法
17、活动踝关节18、顺藤摸瓜19、搓热脚心。
功能与作用:调理植物神经、增强付交感神经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立位:(5分钟)
教被术者予以示范,同式运动(配合呼吸吐纳法)
1、双手托天(理三焦),举阴什阳脏腑调
2、大鹏展翅(理心肺),什降有序(顺通道)助消化
3、轮捋腹部(顺肠道),胃降肠通排泄畅
注:背俞穴位置:肺俞(胸3下外 1.5寸)、厥阴俞(胸4下外 1.5寸)、
心俞(胸5下外 1.5寸)、督俞(脾6下外 1.5寸)、
隔俞(胸7下外 1.5寸)、肝俞(胸9下外 1.5寸)、
胆俞(胸10下外1.5寸)、脾俞(胸11下外1.5寸)、
胃俞(胸12下外1.5寸)、三焦俞(腰1下外1.5寸)、
肾俞(腰2下外1.5寸)、气海俞(腰3下外1.5寸)、
大肠俞(腰4下外1.5寸)、关元俞(腰5下外1.5寸)、
小肠俞(骶1下外1.5寸)、膀胱俞(骶2下外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