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_谢海涛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_谢海涛

第1期[总第94期]2010年3月教育与现代化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No .1Mar .,2010 文章编号:1007-3051(2010)01-0042-04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谢海涛(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合肥 230601) 收稿日期:2009-10-05 作者简介:谢海涛(1963—),男,安徽宿州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德国设计专业办学模式中国化问题研究———从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与德国WO RKS HO P 合作阐析中德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差异性”(项目编号:FI B070335-A 14-02).摘 要:本文介绍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对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办学经验,并就艺术设计教育中特色学科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强化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Reform in the Training of Art Design ProfessionalsXIE Hai -tao(H efei University ,Hef ei ,Anhu i 230601)A bstract :T his paper repo rts H efei Univ ersity s succe ss in adapting advanced fo reig n teaching metho ds to local needs ,constructing unique art design prog ram s ,deve loping effec tive training plans ,inno vating teaching me tho ds ,and st reng thening practice -based lear ning .T he future directio ns o f refo rm and dev elo pment in a rt design educa tion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art design educatio n ;refo rm of teaching me tho d ;internatio nalization 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技术、市场、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工具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

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设置比较随意艺术设计是目前的热门专业。

为了广揽生源和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许多本科及高职类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匆匆上马,其造成的后果是高校专业趋同,缺乏特色。

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不仅未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办学能力形成特色,而且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和办学后劲不足的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关键一环。

它要求教育者应直接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专业教育目标,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

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3.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传统的课程体系依据“填鸭式”教学模式设定,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

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严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

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影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当前许多艺术设计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不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以外在手段迫使学生学习,比如布置过多的作业,安排频繁的考试等等。

在实际效果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设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是对设计专业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现在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形式自由松散,实践效果差。

这种实践课“使原有的课题渐渐转变为假想课题,分析问题的实际情境和处理信息都是纸上谈兵,设计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失去了实践意义。

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出实际调查,就算有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研究引用的大量数据不再是原有数据。

”[1]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依托中外合作的良好基础,围绕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构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同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召,以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德国先进的办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这一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发展自己的特色,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合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高校,考虑到“地方性”是其办学定位之一,学院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专业,都是针对安徽省和合肥市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而建,而正在筹划中的动漫专业也是基于动漫产业在安徽省及合肥市良好的发展势头进行构建,其基本思想就是充分利用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这一资源平台,着力培养发展动漫产业急需的艺术人才,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德国先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艺术设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研讨的重要工作。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在中外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艺术设计系自建系以来,就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保持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目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2007年该校霍恩教授来学院挂职副院长时期制定的。

期间,艺术设计系教师与霍恩等多位德方·43·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专家,就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问题,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涵、课程具体设置、课程教学的目的、形式、方法等诸多问题与教学细节进行了逐项探讨。

最终把德国设计专业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结合本系实际情况予以本土化。

通过几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借鉴德国模块化办学经验,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国际化特征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其主导思想是基础课围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设置;专业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为中心,同时导入表现技法、电脑设计、模式制作等多方向课程,通过有机编排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意能力。

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加“认知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的国际化改革传统的“目的式教学”模式一般按照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制作———交作业———评定成绩的程序进行,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更无法真正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显得单调、乏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相距甚远。

针对上述情况,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同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系进行了多次Wo rksho p的学术交流,并借鉴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经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2]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式教学”与“N+2考核”相结合进行。

所谓“过程式教学”即按照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前沿信息———教师设计课程模块———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所有模块内容,完成本课程的综合作业———课题结题陈述———教师点评(实行多位教师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所谓“N +2考核”是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核制度,“N”是指课程进行过程中考核项,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项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测验、课堂陈述、课题训练、成型实验、实际操作、调研报告、实地考察、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从中任选三项,“2”是指期末考试与课堂笔记。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的实际运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1)课题提出阶段。

本阶段又分两个阶段:①启发式授课阶段。

打破传统的“输入式教学”,确立启发式的“情景教学”。

借鉴历届中德w o rksho p合作项目的教学经验,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上实现了从“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

强调“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实训平台结合各类设计竞赛和教师科研工作,对学生开展相关课题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

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掌握面对任何课题都能理性地思考为谁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设计的问题。

本阶段的最终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在结束本阶段时,给学生布置一道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思维开发的课题,让学生形成极强的主动探索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