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PPT课件
• 春节称谓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明确 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 新中国亟待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也就是我们说的阳 历年;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 阴历年,“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真正广为流行至今。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 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 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 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 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 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 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 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 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 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 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春节习俗
• • • • • • •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祭灶
•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 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 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 “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十三 祭灶
•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 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 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 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 设有“灶王爷”神位。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 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 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 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 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 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 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 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 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 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 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二十四 扫尘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 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 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 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 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 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 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 的风俗。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 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 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 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 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 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 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 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 》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 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 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 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公 所取代。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传统习俗中,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要准 备好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 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 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 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 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 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在腊月二十六,春节传 统民俗就是“割年 肉”“炖大肉”。这里 的年肉一般是指猪肉, 而吃“年肉”就是讲究 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 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 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 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 裕十足,因此,吃一碗 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 烧肉是多腊月二十六的 重要内容。
二十七,杀鸡赶年集
贴春联
• 春联也叫门对、春 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每逢春节, 家家户户都要选一 幅大红春联贴于门 上为节日增加喜庆 气氛。春节贴“福”
字也是一风俗。“福” 字指福气、福运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 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 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二十五,炸豆腐
• 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 界查访,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 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 定来年祸福,看各家各户是否如 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 就推磨做豆腐,吃豆腐渣以表示 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这个在 传说中就是做豆腐“接玉皇”祭 之以祈福。在这一天里起居、言 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 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腐” 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 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 及福气”。
春节
春节的来历
•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 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 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 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 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 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 画
文武加官
年 画
年年有余
年 画
天官赐福 一品当朝
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 有“喜庆团圆”和“吉 祥如意”的意思。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 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 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 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 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十晚上熬一宿
•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 岁尽”,人们都要除 旧部新,有旧岁至此 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的意思,是农历全年 最后的一个晚上。故 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 着除旧部新,消灾祈 福为中心。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 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