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试述蒙代尔政策指派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2试述蒙代尔政策指派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2.试述蒙代尔政策指派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答:(1)政策指派理论:1962年,在蒙代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的题为《恰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内外稳定》的报告中,提出了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的政策主张。

这一主张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配,因而被称为政策指派理论(Policy Mix Theory)。

(2) 基本分析:蒙代尔以总需求(AD )和充分就业产量(f Y )的关系来说明内部均衡。

当 AD =f Y 时,国内达到均衡状态;当AD >f Y 时,则存在通货膨胀;当AD <f Y 时,则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蒙代尔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余额(B )与资本流出净额(H )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国际收支平衡。

当B =H 时,实现外部均衡;当B >H 时,则国际收支呈顺差状态;当B <H 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如果以政府预算支出G 变化代表财政政策,以利率r 变化代表货币政策。

G 上升为扩张财政政策,G 下降为紧缩财政政策;r 上升为紧缩货币政策,r 下降为扩张货币政策。

有效的政策配合可用图7-10来说明。

图7-10中横轴G 代表财政政策,纵轴r 代表货币政策。

IB 曲线为国内均衡轨迹,EB 曲线为外部均衡轨迹。

F 点为IB 和EB 曲线的交叉点,表示国内外均达到平衡。

IB 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要保持内部均衡,扩张性财政政策须有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配合。

如从图7-10中的F 点出发,当G 增加时,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收入,则出现通货膨胀(如A 点),要恢复内部均衡,就必须使利率上升,抑制投资从而降低总需求。

但若需求下降过多(如超过A′点),则会造成失业产生。

所以IB 曲线将此平面划分为两部分,右下方为通货膨胀区域,左上方为失业区域。

EB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同样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才能维持外部均衡。

例如,F 点出发,G 上升至A 点,刺激收入上升,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国际收支恶化(如A 点),要重新回到外部均衡,就必须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结果会吸收资本流入,平衡国际收支。

但若资本流入过多,则会产生国际收支顺差(如r 上升超过A ″点)。

所以,EB 曲线将该平面分为两个区域,左上方为顺差区域,右下方为逆差区域。

(3) 政策指派理论原理:蒙代尔认为在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以财政政策对外,货币政策对内。

这样配合的结果会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

如图7-10中,C 点表示经济中存在失业和逆差,首先以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逆差,在C ′点达到外部均衡,然后再以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在C ″点达到内部均衡。

但C ″点却距内外均衡点F 点更远了。

可见这种政策配合不合适。

另一种方法是以货币政策对外,财政政策对内。

如图,从C 点出发,首先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1C 点移至2C 点,实现外部均衡目标的同时更加接近内部均衡线,如此下去,最终趋于内外均衡点F 点。

可见这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交替使用的方法能够实现良性循环,逐步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

据此,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的任务是稳定国内经济,货币政策的任务是稳定国际收支。

图7—10 政策指派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