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一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备课一、本班学生现状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全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遵循《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材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第一单元:高高兴兴上学去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高高兴兴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了解上学要遵守的规则以及放学要平安到家。
4、聊一聊学校的老师,分享与老师在一起高兴的事情。
第二单元:学校生活真快乐1、通过学校里的国旗,初步认识国旗,知道国旗的样子以及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
2、让学生知道上课应该怎么做,交流多彩课程带来的乐趣。
3、让学生交流参加的课间活动,遵守课余活动的规则。
3、让学生形成爱护学校环境卫生的意识;做事认真负责,知道值日生应完成的任务,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第三单元:好习惯早养成1、养成勤洗手、爱刷牙的个人卫生习惯,知道洗手、刷牙的正确方法,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2、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饮食基本常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3、初步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习惯,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知道正确姿势对身体的好处,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4、养成做事情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要知道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第四单元:冬天到乐趣多1、感受冬天的美,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学会照顾自己,养成坚持冬日锻炼的习惯。
3、了解冬天里的节日,热爱我国的传统节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四、学习目标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进度:第一周我是小学生啦第二周校园真美丽第三周快乐的一天中秋节第四周老师您真好第五周国旗国旗我爱你第六周国庆节上课真高兴第七周多彩的课外活动第八周当好值日生第九周干干净净每一天第十周养成饮食好习惯第十一周瞧我多精神第十二周不做小马虎第十三周走进冰雪童话第十四周冬爷爷的提醒第十五周爆竹声声辞旧岁第十六周期末复习第十七周期末复习第一单元高高兴兴上学去1我是小学生啦教材分析: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面对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既好奇新鲜又紧张不知所措,但是他们对小学生的生活还是向往与期待的。
所以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展开多种活动,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并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特点,本课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
教学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校场景作为教学资源,采用表演、体验、交流等活动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1、喜欢上学,愿意与他人分享学校生活的乐趣。
2、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见到同学能主动打招呼;养成爱惜书本、爱护桌椅等公物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所在的班级,了解并学习学校生活的常识。
4、初步学习用观察、交流、讨论的方法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见到他人主动打招呼,养成爱惜书本、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新奇的一天学习目标:1、喜欢上学,愿意与他人分享学校生活的乐趣。
2、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见到同学能主动打招呼;养成爱惜书本、爱护桌椅等公物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所在的班级,了解并学习学校生活的常识。
4、初步学习用观察、交流、讨论的方法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探究过程。
第二课时新朋友讲友爱学习目标:刚刚进人小学生活,学生对班级中的很多小伙伴不熟悉,也受自己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敢或是羞于与他人交往。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让学生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新朋友,培养其沟通交往能力。
交换名片的活动营造了开放、平等、互动、活波的情境,学生乐于参与,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到结交新朋友的快乐。
2 校园真美丽教材分析:从学前进入到小学,多数儿童会产生人学适应问题,有的学生在身心上不能完全适应校园生活他们对崭新的校园环境感到陌生又好奇。
他们需要熟悉校园环境和设施学习校园生活的日常行为规范。
这是一年级新生更快地适应小学校园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习目标:1、对校园生活充满兴趣,热爱校园。
2、养成轻声慢步、不打扰别人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3、熟悉校园环境,初步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及作用。
4、用观察体验的方法熟悉校园环境,在参观活动中能够与同伴交流、分享,经历探究学校环境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熟悉校园环境,初步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及作用;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校园里转一转学习目标:1、对校园生活充满兴趣,热爱校园。
2、养成轻声慢步、不打扰别人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3、熟悉校园环境,初步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及作用。
4、用观察体验的方法熟悉校园环境,在参观活动中能够与同伴交流、分享,经历探究学校环境的活动过程。
第二课时我喜欢我们的校园学习目标:1.对学校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对校园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
2.进一步熟悉学校环境,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校的喜爱和赞美。
3.尝试通过讨论交流、亲历实践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特点,本课主要采取活动体验式教学。
教师设计好参观校园的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参观过程中的任务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感受美好的校园环境。
只让学生参观,学生可能记不住那么多地方和设施;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又不现实。
采用游戏的形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孩子都爱动手创作,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不仅能锻炼手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在感受着校园的美,热爱校园的感情正在他们的心中萌芽。
3 快乐的一天教材分析:离开幼儿园不久的小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生活,特别不适应初人小学的作息时间。
学生平时会出现作息不规律、做事拖拉的现象。
教师要善于指导他们树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学习目标:1、初步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初步养成按时作息、守时、做事不拖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3、知道要按时睡觉、起床、就餐,生活有规律;初步养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4、经历探究讨论,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体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按时作息的重要性,初步培养按时作息、守时、做事不拖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料理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上学不迟到学习目标:1、初步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初步养成按时作息、守时、做事不拖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3、知道要按时睡觉、起床、就餐,生活有规律;初步养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时安全上学去学习目标:1、初步梳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形成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
2、养成过马路看信号灯、走人行横道,安全、文明乘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3、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文明安全地乘车。
4、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参与体验、讨论交流和情景模拟的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第三课时平安回到家学习目标:1、增强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2、学习如何克服放学路上遇到的困难,知道放学后要按时回家,养成按家的好习惯。
3、经历回家路上的实践体验,与老师、同学探讨上下学路上的交通问题,通过游戏、访问等多种方法学习交通规则。
通过实践、体验,在讨论、互动中提升自己的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本评价的设计主要是关注过程,追求多元,通过自评、师生家长互评,鼓励学生不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能力。
在掌握了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观察和相互提醒的同时就是强化所学、培养习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