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inux常用命令(带目录)

linux常用命令(带目录)

Linux常用命令
1.1常用命令分类
常用命令分为以下几类:
文件处理命令
权限管理命令
文件搜索命令
网络命令
关机重启命令
1.2文件处理命令
1.2.1 命令格式与目录处理命令ls
所有者,所属组,其他组
对于一个文件来说,所有者和所属组只能有一个,所属组规定了一组相同类型
ls –lh ---- 其中-h可以让显示的文件大小以K,M,等人性化显示
!!!每一个文件把用户分为了三类:所有者,所属组,其他组
u:user g:group o:other
管理员root的权限很高,这样都可以:(“2”是一个目录,权限为0,对root也没有什么影响)
ls –ld /etc 查看etc指定目录的信息,用到的是-d
在linux系统中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个所谓的ID号,也就是inode,用来标识每一个文件是唯一的(ls -i) 1.2.2 目录处理命令
拷贝文件可以不加-r,拷贝目录的时候要加-r,进行拷贝的同时也可更名
-p的用法,是保留文件属性,如可以保留复制过来的文件的创建时间和之前的一样
剪切和更名都是mv
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rm –rf *
1.2.3 文件处理命令
1.2.4 链接命令
软链接:
软链接就相当于windows中的快捷方式
在linux中所有软链接的权限都为rwx,最终的权限还是有源文件决定的软链接的特点:
1.一定是lrwxrwxrwx
2.文件很小,因为是快捷方式
3.有箭头指向,指向源文件
硬链接:
[root@localhost tmp]# echo "" >> 123.hard 输出的信息可以同步到源文件当中
软链接硬链接文件信息分别于源文件信息的对比:
软连接:与原文件相比体现在文件类型为:l ,文件权限rwxrwxrwx,文件大小(都比较小),有箭头指向,而源文件则没有这些个特征
硬链接:可能出了文件路经有所不同外,其余信息都相同
软链接与硬链接的区别:
软链接相当于一个快捷方式,删除源文件,软链接就会失效查询时会显示高亮红色,硬链接相当于使用了cp –p同时又有同步功能往硬连接中写入的东西能同步到源文件当中(当然源文件内容更新也会同步到硬链接当中),删除源文件对硬链接没有影响
硬链接在linux中如何识别:
软链接通过查询文件信息看到有箭头就知道了,硬链接可以根据i节点来查询,硬件链接之所以能做到与源文件同步就是因为他们的i节点相同,而软链接则有与源文件不同的i节点
硬链接相当于一个实时备份,但用的不是很多,硬链接不能跨分区链接,比如不能把根分区的一个文件链接到boot分区,还不能对目录进行链接,软链接可以对目录进行链接,也可以跨区链接
1.3权限管理命令
如果你不是所有者,也不是所属组中的一员,那你就是其他组(其他人)
一个文件的权限谁可以更改?
只有两个:文件的所有者和管理员root(超级用户)
改变文件权限的方式有:1.通过”+,-,=”, 2.通过数字
关于r---读权限w---写权限x---执行权限
一个用户对一个目录有rwx权限意味着什么
r:我们可以读取该目录下的内容---ls
w:我们可以在该目录下创建目录,文件或者删除目录,文件---mkdir,touch
x:我们可以进入该目录---cd
一个用户对一个文件有rwx权限意味着什么
r:我们可以读取文件的的内容---cat,more,less,head,tail
w:我们可以编辑该文件---vim
x:我们可以执行该文件---什么样的文件可以执行呢?可以是script,command
更改文件的所有者只有管理员root才可以
谁创建了这个文件谁就是所有者,比如我用wss账户创建了一个文件,那么该文件的所有者就是wss
谁定义了默认权限:
默认权限从在新建的目录和文件上可以体现:
默认权限都是755,对于目录来说是符合的,对于普通文件来讲只是全部减掉了执行权限而已
新建的目录权限和上图显示的一样,但是新建的文件则全部少了执行权限---x
出于安全考虑,在linux系统中新创建的文件是不具有可执行权限的(因为病毒木马是可执行的,文件默认不可执行可以做到安全)
默认权限如何修改:
假如我们要把默认权限修改为754 rwxr-xr--,只需要计算出权限掩码umask(umask为系统默认权限)即可
1.4文件搜索命令
合理规划,少用搜索
按文件名:(假如查找文件名为init)查找路径不写默认在当前路径下查找
精确查找:find /etc -name init 只查找文件名为init的,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模糊查找:find /etc -name *init* 查找文件名包含init的
find /etc -name init* 查找文件名以init开头的
find /etc -name *init 查找文件名以init结尾的
find /etc -name init??? 匹配单个字符
-i:不区分大小写
按文件大小:
-a 和–o:
按所有者,所属组:
按时间属性:
按文件类型;
对搜索结果执行操作:
1.-exec ls –l {} \ ;
加上:,将搜索结果以以下方式显示出来
2.-ok ls –l {} \ ; --- 用来进行询问确认
按i节点搜索:(先查找i节点,再执行相应操作)
1.5文件解压缩命令
三种压缩命令:(压缩目录:code)
z:表示解压缩c:打包(针对目录)x:(解包)f:指定文件v:显示文件信息(刷屏)gzip:
压缩:[root@localhost tmp]# tar -zcvf code.tar.gz code
解压:[root@localhost tmp]# tar -zxvf code.tar.gz
bzip2:
压缩:[root@localhost tmp]# tar -jcvf code.tar.bz2 code
解压:[root@localhost tmp]# tar -jxvf code.tar.bz2
1.gzip(gunzip)---压缩后不保留源文件
gzip只能压缩文件。

如压缩目录要先打包
[root@localhost tmp]# tar -cvf code.tar code
[root@localhost tmp]# gzip code.tar
所以压缩可以合成一句:[root@localhost tmp]# tar -zcvf code.tar.gz code
对应解压为:[root@localhost tmp]# tar -zxvf code.tar.gz
2.bzip2(bunzip2)---是gzip的升级版,多了能保留源文件
gzip只能压缩文件。

如压缩目录要先打包
分两步压缩:
[root@localhost tmp]# tar -cvf code.tar code
[root@localhost tmp]# bzip2 -k code.tar
解压逆向即可
压缩:[root@localhost tmp]# tar -jcvf code.tar.bz2 code 解压:[root@localhost tmp]# tar -jxvf code.tar.bz2
3.zip
注意压缩时为目录要加上–r
压缩:[root@localhost tmp]# zip -r code.zip code
解压:[root@localhost tmp] #unzip code.zip
1.6网络命令
1.7关机重启命令
1.8 mount
什么是挂载:
把设备文件名和挂载点联系起来的过程就叫挂载(挂载点可以理解为windows下的盘符)
挂载有:光盘的挂载,U盘的挂载,移动硬盘的挂载,对应的文件系统有;
光盘:ISO-9660
U盘:vfat(windows里面对应为fat32)
移动硬盘:ntfs(linux默认是不支持ntfs分区的)
解决办法:
1. 加入ntfs驱动,重新编译内核(工作量较大)
2.运用第三方软件:下载ntfs-3g插件并安装系统就可以识别ntfs分区了
下载ntfs-3g插件,执行以下命令:安装目录(不写就是默认目录),编译和安装
mount (mount -l):查看当前系统已经有了哪些挂载点
U盘的挂载:
挂载之前先检查系统是否检测到U盘,成功会显示如下:
步骤:1.创建挂载点(创建一个空目录/mnt/usb)
2.开始挂载mount -t vfat /dev/sdb1 /mnt/usb/
挂载是否成功可使用mount检查一下
U盘的卸载:
卸载直接加设备文件名或挂载点即可,并且要注意不能在U盘内执行卸载命令,要退出U盘目录umount /dev/sdb1 或umount /mnt/usb
移动硬盘的挂载和卸载方法和U盘一样,只是把文件系统换成ntfs-3g
自动挂载:待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