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考研(教育学综合)真题试卷(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书院和科举的关系。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书院属于学校系统中的高级私学,与科举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1)相互促进: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当时私学的发展,从而使高级私学在唐末发展为书院的萌芽;书院产生以后,培养了大量人才参加科举的选拔。
(2)相互制约:书院和整个学校系统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的标准和方法制约着书院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3)当统治者过于偏重科举时,会使得书院乃至整个学校系统沦为科举的附庸,虽然出现了诂经精舍、学海堂、漳南书院等对科举制的反抗,但最终并未改变书院的命运。
(4)需要说明的是,决定书院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导致了书院或学校教育的衰落。
) 解析:2.民国时期的教育设计改革。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国家的教学法逐渐传入中国,推动了当时的教育设计改革。
(1)设计教学法。
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
其内容包括: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材;②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③包括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
这种方法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但是容易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
(2)道尔顿制。
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提出来的。
其内容包括:①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把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④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由与合作。
该方法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意识,但是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实施时容易放任自流。
(3)文纳特卡制。
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华虚朋提出来的。
其内容包括:①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③把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与技能,第二部分为创造性地参与社会性的活动。
该方法加强了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合作精神,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解析:3.简述进步教育运动。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进步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其理论来源于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也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1)过程。
①兴起: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他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在其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②成型:1919年,科布发起进步教育发展协会;1924年,进步教育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③转折:1929年,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从强调儿童中心到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
④衰落:1944年,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2)实验。
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主张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沃特的葛雷制将学生一分为二;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废除了课堂教学和年级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取消分科教学,等等。
(3)意义。
①对美国: a.促进了美国教育现代化的转变,制约着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格局; b.对形成美国学校的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学校和教室的气氛; c.促进了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美国化。
②对世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日本、苏联、印度等国的现)代教育历史的重要篇章;与西欧新教育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
.解析:4.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直观性原则。
认为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一切教学的基础。
(2)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
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
(3)巩固性原则。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要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
(4)量力性原则。
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在教育史上率先提出了量力性原则。
(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
)解析:5.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2)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教育现象涉及人类科学的所有领域,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教育实验的人工控制和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都体现了可操作性。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注重教育研究的价值导向、伦理因素以及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等。
(5)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和生态化。
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及其实际应用部分。
) 解析:6.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价值。
①教育叙事具有解放气质。
教育叙事是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它更关注基于个体专业生活的具体事件及其经验的详细描述。
这使教育当事人,尤其是一线教师获得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②教育叙事是诞生原创性、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的沃土。
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叙述教育当事人的故事,来寻找本土概念,发展本土案例,进行充满本土文化意蕴的解释,创造本土化的教育理论,从而为我国成为教育理论输出国作出贡献。
③教育叙事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角。
首先,教育叙事提供了从内向外的研究视角。
其次,从经典教育思想到一般知识、信念与思想。
④教育叙事指向的不是“故事”,而是“意义”及其理解。
支撑叙事研究的正是人文科学独特的方法论,即狄尔泰的“体验—表达—理解”。
⑤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
(2)局限。
①教育叙事研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叙事有两种情形:当事人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旁观者叙述当事人的故事,但是两种情形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
②量化程度较低。
教育叙事研究有时缺乏精准数据的支持,导致量化程度低。
③外在效度较低。
教育叙事研究大多是以个案的方式展开的,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解析:7.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①个人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我国的宪法和教育法中都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即人自身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②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③人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使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各方面得到完整的、全方位的、自由的发展。
④个性发展的目的则是强调选择个性中具有优势的方面发展,并促使该优势的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2)二者相互促进。
①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达到国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基本范畴规定的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达到的基本标准,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发②个性发展也必须以尊重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遵守国家法律为基础和前提,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展。
.选择性发展。
因此,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既德才兼备又保持个性的人。
这种教育观应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8.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建构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流派之一,其思想观点已经渗透到当今的教学实践当中。
(1)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知识观:在知识的意义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的答案;在知识的应用上,建构主义强调应用的情境性;在知识的学习上,建构主义认为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②学生观:首先,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要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其次,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
③学习观:第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理解;第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第三,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