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配套同步练习全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配套同步练习全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配套同步练习汇总课时跟踪检测(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 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回答1~3题.1.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时间段是( )A.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770年B.公元1770年到1950年C.1950年到1999年D.1999年到2011年2.1770年前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3.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 正确的是( )A.1770年前由于出生率太低, 人口增长缓慢B.1770年到1950年间, 由于欧美国家出生率提高, 人口增长加快C.1950年到1999年, 由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大D.1999年到2011年, 世界人口出生率继续提高, 人口增长迅猛解析:1.D 2.A 3.C 第1题, 读图计算可知, 1999年到2011年每年净增人口最多. 第2题, 1770年前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自然增长率较低. 第3题, 二战后, 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 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读1950~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或地区人口数量(单位:亿)的增长图, 回答4~5题.4.在1950~20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亚洲B.大洋洲C.非洲 D.欧洲5.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已低于发达国家解析:4.C 5.C 第4题, 结合图中所给数据, 可以计算出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第5题,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但是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 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6.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 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只与出生率有关B.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C.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等于该地区的出生率D.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除以人口的死亡率解析:选B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读图, 完成7~8题.7.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B.②到③期间, 人口总数不断增加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 人口总数稳定D.③与⑤时期相比, 人口总数一定相等8.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 B.韩国C.澳大利亚 D.美国解析:7.B 8.A 第7题, 据图可知, 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 所以②至③期间, 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 人口总数稳定, 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 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 两时期不相等. 第8题, 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人口增长较快, 与②时期相符.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 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 阅读分析表格, 完成9~10题.国家人口密度/(人/km2)HDI平均寿命国民平均就学年数老年人口比例/%甲403 0.38551.1 3.3 2.98乙126 0.38554.6 4.3 3.41丙111 0.71976.9 10.4 11.04丁8 0.71967.2 8.8 15.269.A.甲、乙 B.甲、丁C.乙、丙 D.丙、丁10.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析:9.D 10.D 第9题, 丙、丁两国人口老龄化严重, 同时人口平均寿命高, 说明是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第10题, 丁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人口密度最小, 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的类型国家, 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因没有提供各国的面积, 故从表格数据中不能确定各国人口数量, 从而不能判断A、B、C三项.一、选择题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 据此回答1~2题.1.四国中,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C.③ D.④2.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C 2.A 第1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读图计算即可. 第2题, ①国的人口增长特征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判断为发达国家, 与德国人口增长模式相似.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 回答3~4题.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4.第(4)种人口再生产类型, 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A.频繁的战争, 医疗卫生条件差B.人口的老龄化C.出生率的下降D.生活质量的下降解析:3.B 4.B 第3题, 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 继而向现代型逐渐过渡.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选择B项. 第4题,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第(4)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现代型模式. 老龄人口比重大, 老龄化现象严重, 导致死亡率有所上升. 选择B项.读四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历史及预测图, 回答5~6题.5.195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C.日本 D.美国6.下列措施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的是( )A.倡导适龄妇女生育 B.鼓励外来移民C.推迟退休年龄 D.增加儿童抚养补贴解析:5.C 6.C 第5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上升的幅度越大, 说明老龄化速度越快. 第6题, 倡导适龄妇女生育、增加儿童抚养补贴有利于提高出生率, 从而抑制老龄化;鼓励外来移民, 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数量, 降低老年人口比重, 从而抑制老龄化. 推迟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下图为某城市生育二孩意愿调查统计图. 据此完成7~8题.7.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我国家庭结构的优化B.缓解我国老龄化严重的问题C.调节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D.强劲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8.影响该城市选择30~40岁时生育二孩的人口所占比重远高于选择20~30岁时生育二孩的人口所占比重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生育能力C.经济水平 D.文化水平解析:7.B 8.C 第7题,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是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 若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 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 老年人口比重过大, 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 就是要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 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 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第8题, 多数人在30~40岁时, 第一个小孩年龄已经较大, 且经过多年发展, 家庭经济收入也基本稳定, 所以生育二孩的意愿较高;而在20~30岁时, 工作刚起步, 且刚组建家庭或生育了第一个小孩, 生育二孩会使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增大, 因此生育二孩意愿较低.二、综合题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3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136 072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出生人口1 640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 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材料二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 则出现人口老龄化).材料三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情况图.(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______________问题, 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 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____________问题, 针对此问题, 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4)结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解析:第(1)题,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数据, 可归纳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第(2)题,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在2000~2005年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 第(3)题, 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该问题会给婚姻、社会治安、就业等问题带来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可针对其影响加以分析. 第(4)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 但净增人口数量很大, 因而要继续稳定低生育率水平;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答案:(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3(2000~2005年间即可)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3)性别比例失调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别.(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课时跟踪检测(二)人口迁移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 据此回答1~2题.1.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C.从亚洲迁往非洲 D.从欧洲迁往亚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 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北京流往河北C.从广东流往新疆 D.从湖北流往贵州解析:1.B 2.A 第1题, 目前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第2题, 近年来我国民工流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族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 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乙、丁解析:3.D 4.A 第3题, 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 20~34 岁年龄段, 以青壮年迁移为主, 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 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 20~29 岁年龄段人口, 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段在 0~4 岁, 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 回答5~6题.5.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D.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6.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①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加快了该市老龄化进程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5.B 6.D 第5题, 读图, 从人口迁移的年龄构成看, 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 应是务工、经商为主, 所以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不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A错. 读从业人员构成图可知, 该地服务业所占比例大, 所以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B对. 图中只是迁移人口情况, 不能表明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C错. 迁入人口必然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错. 第6题, 迁入的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缓解了该市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①对. 大量劳动力进入, 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②对. 迁入的是青壮年, 不会加快该市老龄化进程, ③错. 大量人口迁入, 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④对.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 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 读表, 完成7~8题.年龄段/岁迁出人数/人迁入人数/人≥60700 80045~59 1 600 5 00025~44 2 000 30 00015~24 2 400 27 5000~14 640 5 0007.表中反映出的现象可导致(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地人口C.加速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问题8.影响该地区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文化因素 B.自然因素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解析:7.C 8.D 第7题, 从表中可看出, 该地迁入人数远大于迁出人数, 这会加大该地区土地的压力,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第8题, 大量人口向该地迁入,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海南高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 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 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回答9~10题.9.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10.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解析:9.A 10.C 第9题, 根据材料可知, 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 说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第10题,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国人口大都迁往东部地区, 因此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是东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一、选择题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 回答1~2题.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 B.非洲C.北美洲 D.亚洲解析:1.C 2.D 由图可知, 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 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全国丙卷)与2014年相比,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 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 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3~4题.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 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3.A 4.C 第3题,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高, 就业机会多, 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 B、C、D项错误. 第4题, 与上海市相比, 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 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 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 因此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C项.下图为东部城市某社区2010年的人口流动数量统计图. 读图, 完成5~6题.5.根据人口流动的年龄结构判断, 该社区最需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医生 B.网络人才C.教师 D.建筑工人6.根据人口流动状况判断, 该社区最可能位于( )A.近郊区 B.工业区C.行政区 D.中心商业区解析:5.C 6.A 第5题, 图示迁入人口中有大量的学龄儿童, 则需要教师来教这些儿童, 故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教师. 第6题, 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收入较低, 故大多在城市的近郊区居住和生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人口总数为137 053 万人, 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十年增加7 390万人, 年均增长0.57%. 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7.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 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增长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改善②十年期间, 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④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8.近几年, 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 主要原因是( )①适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 人数下降②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③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④中西部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解析:7.D 8.C 第7题, 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原因为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 并非是自然环境的改善;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仍以自然增长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结合题干中的年均增长率为 0.57%可知, 我国十年间, 人口出生率下降, 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第8题, 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与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和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直接相关.二、综合题9.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 2016年春运从1月24日起至3月3日止, 为期40天.材料二(1)春运期间, 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A.城市→农村, 农村→城市B.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C.城市→城市, 农村→农村D.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直接结果.(3)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 我国流动人口分布的主体在农村, 所以春节前是大量的返乡人流, 以城市向农村流动为主, 而春节后恰好相反. 第(2)题, 由图可知, 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这二者在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人口这种流动结果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第(3)题, 从图中可知, 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省市.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关. 第(4)题, 四川省人口外迁对本省的积极影响可主要从缓解人地矛盾, 加强与外界联系, 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分析.答案:(1)A(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直接结果: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不利: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3)广东上海北京开发资源, 边境贸易发展(4)缓解了人地矛盾, 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增加了收入,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上海高考)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1~2题.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解析:1.B 2.D 第1题, 亚马孙河流域由于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 终年高温多雨, 闷热潮湿, 且雨林茂密, 不利于人类生存, 故人口分布稀疏. 第2题, 巴西高原东北沿海为沿海平原地区, 由于纬度略高, 则气候适宜, 故适宜人类生存;而该地区为主要的移民地区, 文化多样, 水能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分析下表有关资料, 回答3~4题.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面积/×104 km237.8 79.6 156.6 768人口/万人12 500 14 000 236 1 766人口密度/(人/km2) 331 176 1.5 2.3 3A.人口数量越少, 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 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 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4.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解析:3.D 4.A 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 经济未必发达, 如蒙古;人口密度大, 经济未必落后, 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 经济未必越发达, 如巴基斯坦. 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读下面两幅漫画, 回答5~6题.5.图示信息显示,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人口消费水平C.经济发展程度 D.资源丰富程度6.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是( )A.环境承载力 B.人口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的限制性解析:5.D 6.C 第5题, 图示信息显示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第6题, 人口合理容量虽然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的“虚数”, 但是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据统计, 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 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 已接近“临界点”. 据此回答7~8题.7.“1 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8.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B.就业紧张C.废弃物大量排放, 污染环境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解析:7.C 8.D 第7题, 从材料可以看出, “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或者“警戒值”, 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应该是环境人口容量. 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 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8题, 当人口超过“临界点”时, 也就意味着人口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 人口过多, 环境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发展的要求, 便会造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