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Q1: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①学习要求的变化;②生活环境的变化;③社会活动的变化。
Q2:大学生活给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同学们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适应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①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Q3:学习理念有哪些?①自主学习;②全面学习;③创新学习;④合作学习;⑤终身学习。
Q4:如何确立成才目标?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Q5: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的概念: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
Q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Q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方面?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础)Q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Q9: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哪四个全面?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定性阶段);②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③全面依法治国(正在大力推进);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Q10: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①学好科学理论;②掌握基本知识;③注重联系实际;④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Q1:理想的含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①现实可能性;②时代性;③阶级性;④实践性;⑤超前性。
Q2: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的特征:①稳定性;②执着性;③多样性;④亲和性。
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
Q3: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
盲目的信仰的概念:盲目的信仰就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科学的信仰的概念:科学的信仰则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Q4: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①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③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Q5:如何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①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②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③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Q6: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②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③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④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Q7:什么是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人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努力。
Q8: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Q9: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Q10:中国共产党概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Q11:反四风指哪“四风”?p25①形式主义;②官僚主义;③享乐主义;④奢靡之风。
Q12:为什么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①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②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第二章Q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②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③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④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⑤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Q2:什么是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Q3:民族精神的概念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Q4:时代精神的概念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Q5: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Q6: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辱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Q7:爱国主义的内容(爱国爱什么?)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Q8: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③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Q9:对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三个观念①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Q10: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一)推进祖国统一;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推进两岸交流合作;③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④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二)促进民族团结;(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①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②增强国防意识;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Q11:国家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Q12: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③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Q13: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①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②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③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二)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三)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①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②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③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Q1: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总是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Q2:人生观的概念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Q3:世界观的概念世界观是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Q4: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Q5:人生观的主要内容①人生目的;②人生态度;③人生价值。
Q6:人生目的的意义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Q7:人生态度的概念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Q8: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
Q9: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Q10:人生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Q11:如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①树立正确的得失观;②树立正确的幸福观;③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Q12: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的“为人民服务”。
Q1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这些错误思想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Q14:错误人生观的共同特征①它们都表达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对人生目的的主张,反映的都是剥削阶级的腐朽观念,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②他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偏狭的一己之私利;③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Q15: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自我价值的概念: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的概念: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Q16: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