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南昌路名的由来

(完整版)南昌路名的由来

南昌的街名,宛如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凸现了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含量。

南昌旧时专业名街,皆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

南昌最早的人名路是中山路。

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好像都有条中山路,但南昌的中山路的的确确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一次南昌之行而命名的,而且,命名之后就再没改名,这在南昌修建、命名于1949年前的道路中,是唯一的一条。

除中山路和命名于抗战胜利后的渊明(南)路外,其余6条民国期间的人名路,集中修建、命名于1934年前后。

这是蒋氏夫妇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年份。

“新生活运动”以南昌为策源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整治街道,并以发扬传统文化为旗帜。

当时以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首的江西本土人士,针对老蒋的哲学思想,将其崇拜的古贤人之名姓、号、字等用来命名南昌的街道,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所以南昌8 条命名于民国时期的人名路,跟这一段历史,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建国后的1950年,南昌命名了一条人名路:子固路。

4年后,又命名了一条孺子路。

主要街道有:渊明路(陶渊明)、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欧阳修字)、子固路(曾巩字)、象山路(陆九渊别称)、叠山路(谢枋得号)、阳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门路(陈宏谋号,原黄黎洲路)、安石路(王安石,易名八一大道)、长庚路(新命名,纪念江西籍的古代科学家宋应星)。

这些乡贤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

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虽属外省籍,由于他们的历史功绩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人纳入其内。

灌婴路南昌城西郊象湖旁路名由来:灌婴(?—176年)命名时间:2005年南昌有灌婴建城之说。

灌婴,秦末汉初人,刘邦手下的著名大将,《史记》、《汉书》皆有列传,官至丞相,封颍阴侯。

灌婴与南昌的关系,《史记》中仅有一语涉及,“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籍郡。

”《江西通志》、《南昌府志》、《南昌县志》和《雩都县志》等地方志,以及宋元、明清以后的一些逸史笔记。

与灌婴有关的南昌地名还有洗马池(著名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即在这里),将军渡。

中山路南昌城中心,商业街路名由来:孙中山(1866—1925年)命名时间:1928年据《孙中山年谱长编》(上)(陈锡祺主编,中华书局版)记载,1912年10月间,孙中山在南昌,有过4天短暂的停留。

1912年,已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从南到北,又从北向南巡行中国。

于10月24日清晨8时抵达九江,“午后2时乘轮赴南昌”,并于次日进到南昌。

在南昌,孙中山受到当时江西都督李烈钧和全城市民的热烈欢迎。

在南昌期间,孙中山多次与群众团体会谈、演讲,还抽空浏览了滕王阁。

在李烈钧的陪同下,进行了一场阅兵式。

这是南昌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阅兵式。

为了纪念孙中山的南昌之行,1928年,南昌将孙中山下榻的百花洲旁边的东大街,改名为中山大道。

此路名一直延用至今。

阳明路南昌城中心城区北部,主要交通干道,阳明路与环湖路交汇处有阳明公园。

东起八一大道与青山路交汇处,西接沿江路八一桥头南端,全长1822米,兼有城区主干道和城北交通出口双重功能的重要道路。

路名由来:王阳明(1472—1529年)命名时间: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966年并入八一大道;1986年分出,复名阳明路。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曾筑室阳明洞中攻读、讲学,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实际政治家。

其后任职江西,因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之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在中国儒学史上影响甚大。

《王阳明全集年谱》说,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亲迎夫人诸氏于洪都。

”娶亲的当天,17岁的新郎官王阳明跑到万寿宫,跟宫里的道士聊了个通宵,第二天清早才出现在岳父和新娘的面前。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赣州大余县)。

梁启超在《2500年儒学变迁概略》中说:“王学的昌大,可分两处。

一是浙江,是他生长的地方;二是江西,是他宦游的地方。

所以阳明门下,可分为浙江与江西两派。

……阳明生在浙江而其学却盛于江西。

”,卒谥文成。

象山路南昌城主要交通干道和商业街,连通中山路和阳明路,分象山南路和象山北路路名由来:陆象山(1139—1192年)命名时间:象山北路命名于1934年;象山南路命名于1936年;1966年,改名为瑞金路;1984年,复名。

全长1525米。

陆九渊 (1139~1192) ,号象山,字子静。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抚州金溪人。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

著有《象山全集》。

陆九渊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

大约十年后,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

淳熙十三年(1186),辞官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宋光宗即位时,被任荆门知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

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

永叔路南昌西湖区,连通象山路,全长861米,本世纪初南昌教案亦发生在附近的罗家塘天主教堂内。

路名由来:欧阳修(1007—1072年)命名时间:1928年;1966年,改名向阳路;1973年,改名会昌路;1984年复名永叔路。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子固路南昌东湖区,南起中山路,北至叠山路,全长820米,该路现有贺龙指挥部旧址。

路名由来:曾巩(1019—1083年)命名时间:1950年;1966年,改名星火路;1984年,复名子固路。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对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渊明路南昌中心商业街,连通中山路,有渊明南路和渊明北路,全长496米,昔日的江西大舞台、四达旅社均在这条路上。

路名由来:陶渊明(365—427年)命名时间:1946年,渊明南路;1966年,改名红卫路;1973年,改名宁都南路;1984年,复名渊明南路。

渊明北路命名于1984年。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陶诗今存125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天佑路南昌市西湖区,靠近火车站路名由来:詹天佑(1861—1919年)命名时间:1984年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

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原籍婺源(今属江西),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负责的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修京张铁路期间,詹天佑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

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船山路南昌市西湖区,起自象山南路,向西北弯曲延伸至中山路止,全长1761米。

路名由来:王夫之(1619-1692)命名时间: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966年,兴国路;1984年,复名船山路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是明末著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顾炎武)。

按梁启超的说法,三人之中,黄宗羲近于史学,顾炎武近于科学,而王夫之则近于哲学。

王夫之对于“知识本质、知识来源的审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畸儒》),使他成为第一位迈向现代哲学思维的中国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桂林陷没乃决心隐遁。

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