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缆的屏蔽

电缆的屏蔽

16
17
噪声源电压为Ui,Ui在导体Z1回路上产生的电流为I,则在Z2回 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压为:
由式可见,电感性耦合的噪声大小正比于 A.噪声源回路的电流I变化率di/dt; B.互感M。 一般而言,噪声源回路的电流I变化率是不可控的,有效的方法是如何减
小互感M。减小互感M的方法有: A.拉开回路之间的耦合距离,包括回路之间的相对位置; B.尽可能减小噪声回路和感应回路的环路面积; C.采用电磁屏蔽,包括双绞电缆和同轴电缆的使用。
A 干扰源
B
I 负载
23
如果对导线AB增加屏蔽体,并按图连接。电流在流经负载后, 全部通过导体的屏蔽体返回到干扰源的地。由于流过屏蔽体上的电 流也产生磁通,且与导体产生的磁通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这样在 屏蔽体的外面,不存在磁通,即导线AB被电磁屏蔽了。
A 干扰源
B 负载
24
如果将干扰源和负载都接地,当信号源和负载都接地时,由于流 过屏蔽体的电流I2小于导线AB内的电流I,所以I2所产生的抵消磁通 也比原来的小。
同轴电缆是一种特制的用金属编织网作屏蔽的电缆,在很大的 范围内,具有均匀不变的低损耗的特性阻抗,可用于从直流到甚高
。 频乃之超高频的频段
34
下图是在低频时屏蔽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的接地方法。它们均采用
图 单端接地,以避免因地电位差造成的环流,影响屏蔽的效果。
35
屏蔽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一端屏蔽和两端屏蔽的效果比较
因为CL远大于Cs,所以上式又可简化为
5
当RL阻抗远大于CL和Cs的阻抗时,感应的噪声电压正比于CS和 CL的比值,和噪声电压的频率无关。
感应的噪声电压的频率特性如图所示。 Un
f
6
1.2 电容性耦合的抑制措施
电容性耦合噪声的大小,正比于下列因素: 1)噪声电压; 2)噪声频率; 3)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 4)受感应体的对地阻抗。
上述的诸因素中,噪声电压、噪声频率、受感应体的总电阻值 往往是不可控的。所以抑制电容性耦合的最基本方法是减少与噪声 导体间的分布电容。而减少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的最简单的方法就 是加大与噪声导体之间的距离。
但有时候受条件限制,无法用加大与噪声导体之间的距离来减 少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时,此时采用静电屏蔽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当然这是有前提的,电流I的频率远大于导线的截止频率,否 则,大部分返回电流也将从地面回路返回,也不能减小回路的包围 面积。
28
我们常用屏蔽导线来防止外界磁通对导线的影响,其实这不是 利用屏蔽体的磁屏蔽特性实现屏蔽的,而是将非磁性屏蔽体包在导 体周围,并让它成为流经导线返回电流的一个通路,起到使电流的 回路所包围的面积最小,使接收外界磁通影响为最小 。
线缆的静电屏蔽和电磁屏蔽
徐义亨
1
本章阐述用屏蔽来抑制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电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是控制系统中最长的部分,容易 通过近场的耦合对控制系统产生干扰;而且它还类似于一根拾取和 辐射噪声的高效天线。
本章我们将讨论与此有关的三种类型的耦合: 1)电容性耦合。它起源于线路间电场的相互作用。 2)电感性耦合。它起源于线路间磁场的相互作用。 3)电磁场耦合。它是电场和磁场相结合的混合作用的耦合。故也被 称为电磁耦合或辐射耦合。
11
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受感应导体屏蔽的情况。如果我们将噪声导 体进行屏蔽并接地,同样可以起到抑制电场耦合的作用。所以在工业 现场,无论是电源电缆,或者是信号电缆,都应采用屏蔽型电缆。
12
采用屏蔽的效果要比拉开间距显著
AC 110V
d
S 20mm
1M欧
20mm
2个继电器 电感50H 内阻700欧
500欧
2
1 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1.1 耦合机理
两导线间的电容性耦合如图所示。Cs为噪声导体(如电源线)
和受感应导体(如信号线)间的分布电容,CL为受感应导体的对地
电容,RL为受感应导体的总电阻值,Z为CL和RL的并联阻抗。US为噪
声电压,设Un为感应的噪声电压。
噪声
受感应
导体
CS
导体
噪声 电压 US
19
2.2 回路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耦合程度的关系
I
5A
10A
15A
Uab
40mV
85mV
130mV
20
I
5A
10A
15A
Uab
100mV
190mV
280mV
21
一般而言,两个回路的平面相互垂直比平行其耦合要小。两个回 路的环形面积愈小愈好。
22
2.3 对作为噪声源的导线施行的电磁屏蔽
图所示的导线AB流过电流时,便成为向外界发出磁通的噪声源。
如果屏蔽体接地,因为屏蔽层上的电压为零,所以受感应导体 上的噪声电压也为零。
由于受感应导线不可能全部封闭在屏蔽体内(包括导体两端外 露和编织屏蔽层的空隙),所以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
为了获得良好的电场屏蔽,需要做到: 1)最大限度的减小中心导线延伸到屏蔽之外部分的长度; 2)为屏蔽层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地。
CL
RL Un
并联阻抗Z
3
利用Cs和Z之间的分压公式就可以求出在受感应导体和地 之间产生的噪声电压Un为:
当噪声电压的频率较低时,阻抗RL远小于CL和Cs的阻抗时, 则为:
感应的噪声电压Un正比于噪声源的频率f、受感应导体的总电 阻值RL、受感应导体的对地电容CL以及噪声电压US。
4
当噪声电压的频率较高时,RL阻抗远大于CL和Cs的阻抗时,则 为:
0.25V~0.7V
12V~30V
0.15V~0.6V
7V~20V
0.05V~0.3V
15
2 电感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2.1 耦合机理 从物理学可知,线圈切割磁力线会感应出电动势。反之,线圈
不动,周围的磁力线发生变化,也同样会在线圈两端感应出电动势。 所以一根导线,当流过它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时,在其周围就会产 生出变化的磁场。若在这个交变的磁场中有另一个电路回路,就会 在回路中感应出电动势。这两部分通过磁力线形成的耦合,其程度 可用互感M来表示。
电感性耦合 不变
电容性耦合 变化
如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 将接地端断开
不变
变化
噪声源回路的负载变化
变化
不变
说明 见式(2.2) 见2.1.4章节 因为di/dt发生变化
37
另外, 高电压回路,容易成为电容性耦合的噪声源; 大电流回路,容易成为电感性耦合的噪声源。 电容性耦合噪声对受影响的电路是属于共模噪声; 电感性耦合噪声对受影响的电路是属于串模噪声。
38
3 电磁场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3.1 近场和远场(感应场和辐射场)
辐射源附近称近场,距离大于λ/2π(λ为电磁波的波长)的 地方称远场,这是一种约定。
波长和传播速度以及频率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λ=c/f
式中:c--传播速度(3×m/s); f--频率(Hz)。
39
例如,10MHz的电磁干扰的远场界区约为5m左右,30MHz的电磁 干扰的远场界区约为3m左右,100MHz的电磁干扰的远场界区约为 0.5m左右。如果30kHz,近场范围可达1.6公里。
29
2.5 双绞线的电磁屏蔽原理及其 应用
1)对作为噪声源的导线实施电磁屏蔽
环内有磁通产生
环外磁通 基本被抵消
30
2)对信号线实施电磁屏蔽
外磁通
外磁通在导线上 的感应相互抵消
31
双绞线的屏蔽效果随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数的增加而提高(见 表)。
表中的噪声衰减度系指平行导线时的干扰磁场值和采用双绞线 后的干扰磁场值之比。但是,每单位长度的绞合数愈大,耗资也 大,从表2.2看,绞距为50mm左右就可以了。
由实验可知(实验数据见后表),用编织网进行屏蔽的话,感 应出的噪声很小。若用增加两线间的距离d,还是能感应出几十伏的 噪声电压。所以,静电屏蔽抑制电容性耦合噪声的效果一般要比拉 开间距减小分布电容的效果来得显著。
14
线间距离d(mm) 0
170 510
感应的噪声电压
导线
编织网屏蔽导线
40V~90V
在近场中,噪声一般是通过前述的电容性耦合和电感性耦合的 方式传播到控制系统中去的。
在远场中,对控制系统的干扰是通过能量向四方的辐射方式进
行的。
40
3.2 波阻抗
由上述可知,在近场,干扰的耦合主要是通过电场,或者通过 磁场。而在远场,辐射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是由于电场和磁场的 相互作用。
例如,在一根导线上流过直流电流,则在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力 线,而沿导线产生电力线(即电场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是垂直的)。 这样就产生了磁场和电场。当电流发生变化,导线周围的磁场和电 场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空间中的传播就是电磁波,它的传 播速度等于光速。
噪声衰减度
比例
dB
1
0
14:1
23
71:1
37
双绞线(1绞/50.8mm)
112:1
41
双绞线(1绞/25.4mm)
141:1
43
金属导管内平行线
22:1
27
33
2.6 同轴电缆的效用以及屏蔽体的接地
双绞线和屏蔽双较大的电容,故不适用于高频或高阻抗回路。
一端接地 80dB 70dB
两端接地 27dB 13dB
在高频时(大于1MHz)屏蔽体可以两端接地。或者,一端接地,
另一端通过小电容再接地。这样,在低频时,电容有较大的阻抗,
可认为是一端接地;高频时,电容阻抗变小,则成为两端接地。高
36
2.7 电容性耦合与电感性耦合噪声的比较
判断方法
噪声变化情况
减小受干扰的信号回路 的负载阻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