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明确“现代文阅读”在中考中的重要地位。

2、使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考点。

3、让学生理解解答“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重点难点:重点:基础知识与常见题型(考点)(专指说明文)难点:方法与技巧(专指说明文)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五、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中考试卷从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语文积累与运用—语文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四大板块,阅读又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其中,“现代文阅读”是历届中考中最重要的一道题型,首先,从分值来看,它占整份试卷的四分之一;其次,历届考生中问题出得较多,失分较严重的都集中在该题上。

几年来,中考语文拉开学生档次和考分差距的往往就是一道题。

说明文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

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为主;事理说明文以阐述事理为主。

(一)说明文主要考点说明文主要考察的内容有:①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正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②了解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三种说明顺序,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③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十种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能简要说明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④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相关知识根据考点与题型我们应掌握说明文以下相关知识:说明文阅读同样要求首先对文章整体感知,确定文章的说明对象,辨别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对于说明文的标题特别注意,往往能一下子确定其说明对象,另外要重视标题中的修饰语,这经常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抓中心句,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主旨。

第一:说明文中的先后顺序不是可以随便安排的,很有讲究和学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与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进程一致。

(2)空间顺序:按照方位转移安排顺序,视为所及,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先后的顺序,包括因果、主次、现象本质、概括具体等,相辅相成。

第二: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起重要作用、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是否说得清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明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

一篇说明文中,往往是多种说明方法搭配使用,共同为说明对象服务。

第三:揣摩说明文的语言,要有综合观念,要抓住语言准确性这一基本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

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

第四:近年来,中考说明文大多采用科技说明文,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科技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从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来说,科技说明文也要先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确定说明方法。

(三)说明文常见出题方式及解题模式1、说明对象:出题方式: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用原文回答)①看题目;②在首段中找;③抓关键词(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此外”等词语。

3、说明方法(重点)类型1:出题方式: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答题格式: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举了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用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特点/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8)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文对象的作用,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4、说明顺序出题方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等。

5、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解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解题格式:(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解题格式: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2)找有概数的句子。

(3)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

实战演练哈欠声音⑴当你疲备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袭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一打哈欠。

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打哈欠了。

⑵生物学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

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㈢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紧咬牙关来抑制。

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

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不过6秒钟左右,其生理上的作用却很显著的。

在这期间,打哈欠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驰,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㈣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

研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㈤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

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眼泪通过鼻泪管排出,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

但在找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㈥一群人在~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

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

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

㈦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

有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头像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进入梦乡。

㈧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

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㈨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旦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

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热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

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

14、请说说哈欠是怎样“诞生”的?(3分)15、为什么说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2分)16、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17、第⑥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分)附答案:14、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15、(1)打哈欠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1分)。

(2)打哈欠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

(1分)16、举例子和列数字(2分)。

举了中老年人的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了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一旦频繁地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1分);通过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中老年人频繁打哈欠很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分)17、不能(1分)。

“可能”一词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1分),说明打吹欠的传染现象,有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但不排除其它情况,如果把它去掉,就变成了肯定语气,就与实际不相符合,语言就不准确了,所以不能删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