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分类,形成,含量,及各项指标中国煤炭种类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及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
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65%,非炼焦煤类占72.35%,前者包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无烟煤为什么少烟?变质程度最高的煤种。
由烟煤变质转变而成,也有的由腐泥煤变质而成。
呈深灰至钢灰色,似金属光泽。
硬度高,比重大,燃点高,化学反应性弱。
挥发分低(小于10%),含碳量高(90%~98%)发热量高,无粘结性。
燃烧时无烟或少烟而火焰短。
无烟煤是较好的民用和动力燃料,可用作合成氨的原料。
低灰、低硫无烟煤可用于制造石墨、电石、碳电极、碳化硅、碳纤维等。
变质程度较低的无烟煤可用作高炉喷吹燃料。
无烟煤(英文名称anthracite),俗称白煤或红煤。
是煤化程度最大的煤。
无烟煤固定碳含量高,挥发分产率低,密度大,硬度大,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
黑色坚硬,有金属光泽。
以脂摩擦不致染污,断口成介壳状,燃烧时火焰短而少烟。
不结焦。
一般含碳量在90%以上,挥发物在10%以下。
无胶质层厚度。
热值约8000-8500千卡/公斤。
有时把挥发物含量特大的称做半无烟煤;特小的称做高无烟煤。
无烟煤为煤化程度最深的煤,含碳量最多,灰分不多,水分较少,发热量很高,可达25000~32500kJ/kg,挥发分释出温度较高,其焦炭没有黏着性,着火和燃尽均比较困难,燃烧时无烟,火焰呈青蓝色。
煤样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煤中的有机物质受热分解出一部分分子量较小的液态(此时为蒸汽状态)和气态产物,这些产物称为挥发物。
挥发物占煤样质量的分数成为挥发分产率或简称为挥发分。
以干燥无灰基为分析基,挥发分低于10%勺煤称为无烟煤。
挥发分大于6.5%小于10%勺无烟煤称为无烟煤三号。
01号无烟煤为年老无烟煤;02号无烟煤为典型无烟煤;03号无烟煤为年轻无烟煤。
中国无烟煤预测储量为4740亿吨,占全国煤炭总资源量的10%年产2亿吨。
山西省占32%河南省占18%贵州省占11%中国有六大无烟煤基地:北京京煤集团,晋城煤业集团,焦作煤业集团,河南永城矿区,宁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
无烟煤块煤主要应用是化肥(氮肥、合成氨)、陶瓷、制造锻造等行业;无烟粉煤主要应用在冶金行业用于高炉喷吹(高炉喷吹用煤主要包括无烟煤、贫煤、瘦煤和气煤)。
煤碳的水分、灰分、挥发份煤碳的水分、灰分、挥发份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碳、氢、氧是煤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
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
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
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
煤碳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
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煤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受热分解后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被称为"挥发分",它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氢气、一氧化碳等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气体。
挥发分也是主要的煤质指标,在确定煤炭的加工利用途径和工艺条件时,挥发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煤化程度低的煤,挥发分较多。
如果燃烧条件不适当,挥发分高的煤燃烧时易产生未燃尽的碳粒,俗称"黑烟";并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多环芳烃类、醛类等污染物,热效率降低。
因此,要根据煤的挥发分选择适当的燃烧条件和设备。
煤中的无机物质含量很少,主要有水分和矿物质,它们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矿物质是煤炭的主要杂质,如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其中大部分属于有害成分。
"水分"对煤炭的加工利用有很大影响。
水分在燃烧时变成蒸汽要吸热,因而降低了煤的发热量。
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一般以内在水分作为评定煤质的指标。
煤化程度越低,煤的内部表面积越大,水分含量越高。
"灰分"是煤碳完全燃烧后剩下的固体残渣,是重要的煤质指标。
灰分主要来自煤炭中不可燃烧的矿物质。
矿物质燃烧灰化时要吸收热量,大量排渣要带走热量,因而灰分越高,煤炭燃烧的热效率越低;灰分越多--各煤地的特点;现在在我国,国家根据各地煤田的情况,在未来几年里,将建立13个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在各大煤田上,其中山西有3个,陕西有1个,内蒙古有2个,还有其它的,就不说了,先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是山西的晋北基地,这里是一大同矿区为主的动力煤基地,成煤的时期为石炭,二跌,侏罗纪3个,煤种以气煤,不黏煤,弱粘煤,三分之一焦煤和长焰煤为主,挥发份在29%-358之间,灰分较低在5%-15?之间,煤灰中的氧化铁含量较高,在15%- 25%之间,而晋北基地的另一个矿区平朔矿区,煤种以气煤为主,煤灰的氧化铝含量较高在40%-488之间,晋北基地的煤炭是挥发份高,燃烧稳定,易点燃,的优质动力煤!晋东基地,这个基地主要产无烟煤,矿区包括阳泉,晋城,翼城,阳城等,这里的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硬度大的特点,阳泉矿区的无烟煤灰分在15%-20%L间,灰分的氧化铝含量高,在42%-56%E右。
是优质的无烟煤。
晋中基地,主要包括乡宁,古交等矿区,这个基地的煤田里的煤主要以炼焦煤为主,有肥煤,焦煤,瘦煤等,灰分属于中等,在15%-25嘛灰的氧化铝含量较高在40流右。
陕西的是陕北基地,位于陕西榆神地区,是低灰,低硫,低有害物质,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煤种以长焰煤和不黏煤为主,挥发分在26%--38%之间,灰分在5.7%-10.8%之间。
内蒙古的是蒙东基地和神东基地,神东基地的煤种以不黏煤和长焰煤为主,其次是弱粘煤,气煤,是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
蒙东基地包括蒙东的霍林河,还有东北的铁法,沈阳,抚顺,以及黑龙江的4大矿区为主,霍林河以褐煤为主,是水分含量高,发热量低,中等灰分,低硫的煤,铁法是以长焰煤为主,矿区的煤多为高灰低硫煤。
黑龙江的4大矿区以双鸭山为例,矿区里含有多种煤,有无烟煤,贫煤,焦煤,弱粘煤,不黏煤等,是低中灰,特低硫的煤!至于楼主你所说的,成煤时间,大同的是石炭,二迭,侏罗纪,平朔的是石炭,二迭。
阳泉的是石炭纪和二迭纪。
晋中基地的是石炭纪和二迭纪。
陕西的是侏罗纪。
神东的是石炭纪,侏罗纪,二迭纪。
蒙东基地的是侏罗纪。
至于植物,侏罗纪的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二迭纪和石炭纪的植物主要是蕨子植物。
楼主,各地的煤炭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在我的回答中,你应该知道了吧!煤的形成煤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这个转变过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
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
在泥炭化阶段,植物残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后形成泥炭或腐泥。
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组成和植物的组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
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
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
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
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
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
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
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
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
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烟、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
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
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
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
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
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当地球处于不同地质年代,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就植物而言,从无生命一直发展到被子植物。
这些植物在相应的地质年代中造成了大量的煤。
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迭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袍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株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煤的发热量是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以符号Q表示。
发热量的国际单位是J(焦耳)/g,中国过去使用cal(卡)/g。
(1J/g=0.239Cal/g)煤的发热量是评价煤质和热工计算的重要指标。
在煤的燃烧或转化过程中, 常用煤的发热量来计算热平衡、耗煤量和热效率。
对动力用煤,其发热量是确定价格的主要依据。
在国际和中国煤炭分类中,煤的发热量还是低煤化度煤的分类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