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性食物中毒演示文稿

细菌性食物中毒演示文稿

刺激肠液分泌,并抑制吸收。 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
内毒素:
发热并使消化道蠕动增快,产生呕吐、腹泻 沙门菌属
侵袭性损害:
有侵袭性的病原菌(如沙门菌)能侵袭肠上皮细胞 引起损害
过敏反应:
有些病原菌(如莫根变形杆菌)能引起过敏反应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被致病菌污染的人和动物。 副溶血弧菌则为海产品。
的污染程度、进食活菌数及毒素量的多 少、人体抵抗力的强弱有关。
1. 感染型
由于病原菌进入肠道,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 长繁殖,并侵入粘膜导致侵入性腹泻等,并 且由于内毒素的作用,引起温度升高及侵入 肠粘膜,产生胃肠道症状。
2. 毒素型
由于细菌产生的肠毒素所致,肠毒素作用于 小肠粘膜而致腹泻。
肠毒素:
肢体瘫痪。
大多6-10日恢复。重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本病A型死亡率高达60-70%;E型者30-50%;B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 食物而传播。食品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贮存过程 中污染。苍蝇、蟑螂亦可做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污染食物的媒介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无明显免疫力可重复感染。
流行病学
多发生在夏秋季 病例集中,有时集体发病 有共同的可疑食物,未进食者不得病 停止使用可疑食物后流行可迅速停止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 金葡菌--动物试验
【治疗】
病原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选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喹诺酮
对症治疗--主要治疗
卧床休息 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饮盐糖水。 补液 吐泻腹痛剧者暂禁食,给复方颠茄片口服或注射
654-2,腹部放热水袋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高热者用物理降温或退药热药
一、副溶血弧菌(嗜盐杆菌)
无盐条件下不生长,高盐(3-3.5%) 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抵抗力较强,能在抹布和砧板上生存1个 月,但对酸和热敏感。海产品和腌制食 品易受污染
潜伏期一般为6一10小时
二、沙门菌属
该菌分布广泛。不耐热,能在水、牛奶、 蛋制品及肉类食物中存活数月。
沙门氏菌活菌对肠粘膜的侵袭及其内毒 素的协同作用;是导致沙门氏菌食物中 毒的主要原因。
传染源
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细菌从动物肠道排出后其芽孢 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猪肉及制 作不良的罐头食品,部分地区曾因食用豆豉、豆瓣 酱、臭豆腐及不新鲜的鱼、猪肉、猪肝而发病。污 染的食品在缺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人类进食后发 病。偶尔可以伤口感染。
易患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无免疫力。 不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36小时,(2小时~10天)
潜伏期与症状轻重负相关,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起病急剧,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胃肠炎 症状很轻。
早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 后期(脑神经麻痹):
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对光反射减退等。 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呼吸困难。较少
【病原学】
肉毒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有鞭毛,可形成芽孢,厌氧 条件下繁殖并产生外毒素
细菌存在于动物肠道→粪便中芽孢入土 罐头、香肠、腊肉、发酵豆、面制品中外毒
素致病 一旦产生芽孢抵抗力则大大加强。
【发病机制】
外毒素:(肉毒素)
毒力强、嗜神经 外抵抗力极强;耐酸 不耐热,80℃30min或煮沸10min可破坏。本菌
夜食物、肉类、淀粉类
五、蜡样芽孢杆菌
需氧,有芽孢 通常存在于泥土、植物、空气中、剩
饭、炒饭、冷盘、调味汁等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
只有能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才 引起中毒。
可存在于淀粉、肉类、乳制品;人的皮 肤、鼻咽部、指甲和化脓性感染灶中;
病机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 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与细菌或其毒素
细菌性食物中毒
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 的食物 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分为 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两大类
胃肠型食物中毒
【特点】
最常见 集体发病,常有不洁饮食 潜伏期短 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夏秋季多见
病原学
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很多,常见
副溶血性弧菌 沙门菌属 变形杆菌属 大肠埃希菌 蜡样芽孢杆菌
潜伏期一般为12-36小时
三、变形杆菌属
有鞭毛与动力 致病食物以鱼蟹类为多 潜伏期一般10—12小时
四、大肠杆菌
此菌为肠道正常菌群,某些可引起食物 中毒和胃肠炎。分类:
致病性大肠杆菌(破坏肠上皮细胞) 侵袭性大肠杆菌(产生内毒素)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毒素)
芽胞体,高压灭菌30分钟可消灭。苯酚、甲醛24 小时才能杀灭 主要由上消化道吸收,毒素进入小肠和结肠后,则 缓慢吸收入血,胃酸及消化酶均不能将其破坏,故 多数患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主要作用于颅神经核,神经肌肉接头及自主神经末 梢,从而抑制神经传导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 肉收缩障碍,发生软瘫
【流行病学】
细菌性食物中毒演示文稿
(优选)细菌性食物中毒
案例:一起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2005年9月2日晚11时,在某大学北校 区食堂就餐的学生陆续出现恶心、呕吐、 腹疼、腹泻、发热等症状,经流行病学 筛查有367人因食物中毒发病;经认定 这次集体食物中毒是由鸡肠球菌污染食 品所致,中毒食品是芹菜炒肉、凉拌包 菜和包菜炒肉。
【预防】
卫生最重要 禁止食用病死禽畜 肉要煮透 生鱼生肉和疏菜应分开存放 消灭苍蝇、鼠类、蟑螂和蚊类
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含有肉毒杆 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 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抢 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 食后数小时内发病,症状基本相似 腹痛
中、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
恶心、呕吐
胃内容物,可有胆汁
腹泻
稀水样便,有时有粘液,沙门菌感染可有脓血, 血性腹泻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畏寒发热 严重表现 脱水、酸中毒、休克 病程1-3天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部分增高。 大便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