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结构篇)【考点透视】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
一篇记叙文,分几层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中间如何过渡,前后怎样照应,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属于文章的结构。
好的记叙文结构应该是:层次清晰,段落分明;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开头引人入胜,结尾发人深思。
“结构”一直是中考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历年中考阅卷老师反馈的情况看,考场记叙文在结构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层次不清,分段不当。
表现为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
更有甚者,全文只有三大段,事情的整个经过就作为文章的第二段。
二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在前面不见铺垫。
三是轻重不分,详略不当。
表现为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匆匆收兵。
四是首尾失当,影响表达。
开头的问题有:入题太慢,东拉西扯,扣题不准;或者将事情的大意概括出来(后面再去具体叙述)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或者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空发议论。
结尾的问题有:偏离主题,胡乱延伸;或空喊号召,强加说教;或缺少事情结局,没有结尾。
【应考策略】一线贯穿。
面对复杂的事情,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
这个线索,可以是人或人的某种感情,如《孔乙己》中的“我”、《藤野先生》中作者的爱国感情;可以是物,如《枣核》中的枣核;可以是中心事件,如《社戏》中的社戏;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详略得当。
对能直接表现中心的事件或情节高潮,要放开笔墨,加以具体地叙述和描写;与表现中心有些联系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要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如鲁迅《故乡》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分段合理。
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
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
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段落不可分得太细。
巧妙过渡。
过渡是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意思的桥梁。
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
当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就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来过渡。
当叙述的内容由此及彼的转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起伏时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清高迂腐”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之间,就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来过渡。
首尾出彩。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记叙文开头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①开门见山。
如《窗》、《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最后一课》等文章的开头。
②写景状物。
如《七根火柴》、《离别的礼物》、《甜甜的泥土》的开头。
③抒发感情。
如《我的老师》、《背影》的开头。
④设置悬念。
如《枣核》、《离别的礼物》的开头。
⑤引用诗文。
如《母爱无边》一文的开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瘦弱却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的母亲”。
记叙文结尾的方法也很多,常见的有:①点明主旨。
如《枣核》、《社戏》、《台阶》的结尾。
②升华情感。
如《藤野先生》的结尾。
③再现情景。
如《故乡》、《背影》的结尾。
④余音绕梁(即结尾意蕴丰富,留给人无穷的联想和不尽的回味)。
如《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最后一课》、《离别的礼物》、《孔乙己》的结尾。
⑤呼应开头。
如《我的母亲》、《背影》的结尾。
⑥出人意料。
如《窗》的结尾。
形式创新。
可以将事情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之下,也可以试着把它写成一封书信,让自己的考场作文在形式上风姿独展。
中考作文《不一样的老师》就用“意外的相遇”、“意外的批评”、“意外的结局”作小标题,生动曲折地写出了开学第一天自己与新老师不同寻常的交往,形式新颖,布局巧妙,很有吸引力。
【考场失误作文】我们是朋友有一头叫“泰森”的狮子,长得高大、威猛、强壮,是森林之王。
动物们一见到他就跑,因此他很寂寞,特别想找一个和自己一样强壮的动物做朋友。
于是,泰森去问母亲:“妈妈,世界上还有什么动物跟我们一样强壮呢?”“人类比我们更强壮。
”母亲告诉他。
泰森非常高兴:“我要和人类做朋友。
”“傻孩子,我们和人类无法沟通,也永远无法成为朋友。
”母亲语重心长地说。
泰森听后很失望。
(没有启示下文的语句。
)一天,泰森在森林边散步,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救命。
他顺着声音的方向飞速跑去,发现河里有一个小男孩在挣扎,小男孩几次抓住了岸边的草或石头,可是都被汹涌的水流冲开了,眼看就要被卷进不远处的旋涡里。
说时迟,那时快,泰森“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奋力游向小男孩。
就在小男孩即将被旋涡吞没之际,泰森抓住了他,拼尽全力,把他拖上了河岸。
泰森还来不及抖掉满身的水,那被救的小男孩爬起来,抱住了他的脖子,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一命!狮子,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泰森听了,高兴极了,自己终于可以与人类做朋友了!他放声大笑,笑母亲骗了自己,笑母亲不懂得与人类沟通!泰森情不自禁地欢跳起来,用爪子握握小男孩的手,用舌头舔舔他的脸,抱着他在地上打滚。
(此段写了三个场景:泰森救小男孩、小男孩感谢泰森、泰森与小男孩嬉戏,应该分为三段来写。
)就在这时,不远处闪出一个猎人,见此情景,急忙端起猎枪,大声怒吼:“畜生,放开我的孩子!”泰森顿时不知所措。
小男孩拼命地大喊:“爸爸,不要开枪!他是我的好朋友!”一声枪响,泰森倒在了地上,鲜血汩汩流出……(此段是全文的高潮,没有放开笔墨写。
)小男孩抱着泰森痛哭不已。
〔评析〕这篇记叙文用童话形式讲述一个悲剧,警示人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语言简洁流畅,描写生动,但是在结构安排上存在多方面问题,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是缺少过渡语言。
第二段写母亲忠告泰森不能与人类成朋友,第三段写泰森与小男孩成为朋友,两段内容转折很大,却没有过渡句,造成前后语意跳跃、不连贯。
二是层次不清。
第三段写了三个场景,这么多内容硬挤在一起,却没有分成几段,导致内容杂糅,让人读起来吃力。
三是详略处理不当。
第四段照应了第二段中母亲的忠告,是全文的高潮,是突出中心的内容,应该详写,却草草几笔,致使文章头重脚轻,主题不突出。
【升格佳作】我们何时成朋友有一头叫“泰森”的狮子,长得高大、威猛,是森林之王。
动物们一见到他就跑,因此他很寂寞,特别想找一个和自己一样强壮的动物做朋友。
于是,泰森去问母亲:“妈妈,世界上还有什么动物跟我们一样强壮呢?”“人类比我们更强壮。
”母亲告诉他。
泰森非常高兴:“我要和人类做朋友。
”“傻孩子,我们和人类无法沟通,也永远无法成为朋友。
”母亲语重心长地说。
(描写母亲的忠告,为下文埋下伏笔。
)泰森听后很失望,但他还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与人类沟通,能与人类成为朋友。
他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此段中“泰森听后很失望”承接上文,“但他还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与人类沟通,能与人类成为朋友。
他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启示下文。
添上这一过渡段,使前后文连成一体,自然贯通。
)一天,泰森在森林边散步,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救命。
他顺着声音的方向飞速跑去,发现河里有一个小男孩在挣扎,小男孩几次抓住了岸边的草或石头,可是都被汹涌的水流冲开了,眼看就要被卷进不远处的旋涡里。
说时迟,那时快,泰森“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奋力游向小男孩。
就在小男孩即将被旋涡吞没之际,泰森抓住了他,拼尽全力,把他拖上了河岸。
泰森还来不及抖掉满身的水,那被救的小男孩爬起来,抱住了他的脖子,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一命!狮子,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泰森听了,高兴极了,自己终于可以与人类做朋友了!他放声大笑,笑母亲骗了自己,笑母亲不懂得与人类沟通!泰森情不自禁地欢跳起来,用爪子握握小男孩的手,用舌头舔舔他的脸,抱着他在地上打滚。
(以上三段分别描写了三个场景,尽现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之情,生动传神,层次清晰。
)正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声怒吼:“畜生,放开我的孩子!”泰森循声望去,是一个高大的猎人,手中的猎枪正对准他。
泰森有点儿害怕,更有点气愤。
“爸爸,不要!不要!是他救了我,他是我的好朋友!”小男孩拼命地大喊道。
猎人听了愤怒极了:“野兽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增添此段内容,既照应第二段中母亲对泰森的忠告:“傻孩子,我们和人类无法沟通,也永远无法成为朋友”,也鲜明地表现出猎人的糊涂、冷酷。
)泰森听了更加愤怒:“为什么如此蛮不讲理?”一声枪响,他倒下了,血汩汩地流出……小男孩哭喊着跑向泰森。
泰森无力地喘息着,趴在地上,眼睛失神地望了望天空,又无助地转向小男孩,挣扎着,想站起来走向男孩,可是他已经动弹不了,他想: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呢?(此情此景让人伤感。
泰森的遗愿再次照应了猎人的训斥和母亲的忠告,点明文章中心。
)(以上高潮部分详写,不仅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而且与前文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使全文结构非常严谨。
)小男孩抱住泰森的头失声痛哭。
猎人睁着迷惑的眼,呆立着。
(孩子的痛哭与猎人的迷惑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评析〕修改后的作文亮点是:①段落长短适当,层次清晰。
所写的故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泰森盼望与人类做朋友→泰森找到小男孩做朋友→泰森被小男孩的父亲错杀。
文章脉络分明,便于读者理解思想内容。
②上下文衔接自然,在内容转折之处有巧妙过渡,文气贯通。
③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母亲的忠告、泰森找到朋友后对母亲的误解、猎人对男孩的训斥、泰森生命垂危时的遗愿,这些内容相互关照,使文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④开头言简意赅,直接入题;结尾字字千钧,发人深思:人类为什么要恩将仇报?为什么不能和动物朋友和谐相处,何时才能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