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日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满江红)鲁南五大调,也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大型民歌套曲。

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图1 鲁南五大调之《满江红》演唱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

郯马五大调这一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

从其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

因此,有专家认为五大调从江苏一带传入的可能性较大。

据考证,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传入郯城的主要途径是水路交通和商贸活动。

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17-19世纪(明清时期)是一个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与江浙一带的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据专家推断,是众多的客商把苏浙一代的民歌带到了马头镇,并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郯马五大调。

郯马五大调一经传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们纷纷学唱、演唱五大调,并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当地的商家和士绅也很喜欢五大调,他们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也请郯马调艺人去演出;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更是对五大调十分关注,好多人为五大调填上了新的歌词,这些歌词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这样,郯马五大调在马头镇一带得以发展,兴盛起来。

表现形式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

坐唱流行于郯城等图2 郯城鲁南五大调展演进校园地,演唱者一人或二人,伴奏以三弦为主,其他乐器如二胡、柳琴等可有可无、可增可减,演唱与伴奏者围桌而坐,其演唱形式类似一般曲艺。

群唱时数人至十数人不等,大家围拢一起或横排为两行,部分演唱者手持乐器,边演唱边伴奏,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弹,有的打。

郯马五大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箫、笙、四胡、三弦、琵琶、月琴等。

有时兴起还会敲起酒盅、碟子、碗等,不仅声音清脆动听,而且姿式优美、形式活泼、别具一格,颇有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意思,参加演唱的多是渔民和农民。

郯马五大调的题材内容较广泛,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但最突出的还是表现生离别怨、思郎盼夫的,它的歌词典雅秀丽、刻画细腻、辞藻考究。

主要特点“五大调”的体裁、内容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

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其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情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被当地人誉为“咱老百姓的雅歌细曲”。

郯马五大调虽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许多人买菜也哼哼,干农活也哼哼,但是郯马五大调不同于一般的民歌,曲子十分高雅,不是用来随便哼哼的,最好还是在客厅里坐下来认真地唱。

演唱时,歌声婉转曲折、起伏跌宕,让听者很快就能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艺术传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有关部门曾多次派专家到郯图3 鲁南五大调的民间艺人[2]城镇、马头镇搜集整理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

保存下来的郯马五大调共有180首,已整理出版的作品有《耕读渔樵》、《遇多情》、《大观园》等。

郯马五大调最多时有19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每一首都不相同,还有很多曲目有待挖掘、整理。

另外,传承队伍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马头镇原有许多职业和业余的演唱团体,演唱和伴奏骨干达200多人,能唱五大调的爱好者比比皆是。

但到21世纪初还健在的只有8人,其中最小的65岁,最大的已80多岁了。

年轻人连什么是郯马五大调都不知道了,郯马五大调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2]渔民开洋节“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

“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

“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

开洋、谢洋节作为渔民一种精神寄托,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

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

根据《荣成县志》记载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期间是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院夼村及周边渔村尤为兴盛。

“渔民开洋、谢洋节”已形成了固定的活动形式,举办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渔民出海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因此,它具有祭祀对象的多元性(龙王爷、财神爷、海神娘娘等);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性(包含祭祀和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等);活动目的的唯一性(出海平安、渔业丰收)等特点。

渔民开洋、谢洋节展示了渔民独特的龙王信仰文化,关乎渔民的精神寄托,关乎海洋与渔业的保护与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具有研究与观赏价值。

2008年,“渔民开洋、谢洋节”被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秃尾巴老李传说故事传说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后有山东人移民东北各地,故东北三省也有了没尾巴老李的故事,且传承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

不过其他地区叫秃尾巴老李,唯有诸城叫没尾巴老李。

这个传说是这样讲的:有个庄稼汉子姓李名憨,人称李憨。

别看人叫李憨,其实是个能人,聪明着哪!李憨力大如牛,庄户地里的活那可是行家里手,什么时候耕种,哪种物品赚钱,八九不离十。

同时,他还有一手精湛的木匠活。

由于算计周到,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媳妇叫桃红,聪明伶俐,俊俏贤慧,人见人夸。

两口子本应幸福美满,欢天喜地,但怎么也看不出心满意足的样子,整天眉头紧皱,少言寡语,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打不起半点精神。

啥事牵心?原来两口子有块心病,都四十挂零了,一个炕上睡了二十多年,身边仍没个一男半女,日子再殷实有个啥用?两口子整天是睁眼盼儿,闭眼想女,求医问药,拜佛叩天,都无济于事。

左邻右舍都说两口子邪门了。

这年春天,桃红直想呕吐,身子越来越笨重,肚子一天天鼓起来,真的怀孕了。

李憨一听媳妇怀上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就像做了个飞天梦。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可桃红已过月多日仍不见动静,两口子焦急万分。

说也怪,第十一个月上,这年正是龙年,婴儿出世了。

听说桃红生了,李憨急忙进屋,近前一看,这哪是个婴儿,分明是个肉球,肉球圆溜溜,满地乱滚。

李憨想这肯定是个怪物、灾星,留着是个祸害,便顺手拿起准备剪脐带的剪子,照准肉球,一狠心剪了下去。

突然,一条小青长虫蹦出肉球,嗖的飞到屋脊。

李憨一心想壮年得子,没想到生了条小青长虫,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拿起把铁锨,一蹦尺把高,朝着屋脊上的小长虫铲了下去,把小长虫的尾巴铲了下来。

小长虫从屋脊上掉了下来,正好掉到他娘怀里,眼泪还叭嗒叭嗒往下滴。

桃红先是一惊,接着又后怕,同时又气丈夫不问自己死活去打小长虫,惊、怕、气袭身,又是月子里,接着就得了重病,下身大流血。

她回头一看,半截小长虫血淋淋地趴在自己身边,一曲一伸痛疼难忍。

桃红想:不管是妖是怪,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

如是,她顺手揽过伤残的小长虫摸了又摸,亲了又亲,在他的伤处擦干了血。

小长虫在他娘怀里一动不动,一直让娘抱着过了三个时辰。

小长虫不吃不喝,见风就长,只三个时辰已经长到四尺有余。

这时候,他对娘桃红说:“娘啊!您儿我已经能自立了,谢娘的生育之恩,今天就要离开娘,到自己能生存的地方去。

”说完,朝着他娘点了三下头,一道电光,眨眼间飞的无踪无影。

桃红一看小长虫飞走了,丈夫李憨又气呼呼地下了地,头一歪没气了,这天正好是古历的五月十三。

小长虫因姓李,又没了尾巴,后来人们便叫他“没尾巴老李”。

没尾巴老李一道电光飞起,首先入了黄河,从黄河入了渤海,又从渤海飞到黑龙江。

当时,黑龙江里有一条白龙占居,这条白龙自从来到黑龙江后无恶不作,整天翻江倒海,刮阴风,下邪雨,淹没庄稼,冲倒房屋,欺男霸女,民不安宁,当地百姓恨透了白龙,就是没有办法把它赶走。

没尾巴老李是条神龙,他早就知道黑龙江里有一条恶白龙,他要为当地百姓除害。

没尾巴老李听说当地很多山东人,尤其居住着二十多户诸城人。

他来到黑龙江后,托梦给诸城人,并告知山东人,他和白龙打斗时,如看到江面上翻出白浪就是白龙在上面,请往江里投入石灰,翻出黑浪那就是我,请往江里投放饽饽。

因没尾巴老李是条青龙,在水里边青和黑难已辨清,所以后人就说没尾巴老李是条黑龙。

第二天一早,两岸上的人们早早地把石灰和饽饽运到了岸上。

一会儿,没尾巴老李和白龙打斗开始,岸上的人一看见白浪就往江里投入大量石灰,呛的白龙睁不开眼,喘不动气。

一看见黑浪,就往江里投放大个白面饽饽,没尾巴老李吃了山东人特别是诸城人蒸得饽饽后,劲头越来越大,精神越斗越旺。

打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白龙因没吃上一顿饭,饥饿力乏,被没尾巴老李打败,划一道亮光,飞走了,到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

从那时起,没尾巴老李成了黑龙江的主人,当地再没有泛滥过洪水,黑龙江也由此得名。

从那之后直至今日,只要谁过黑龙江,首先问问有没有山东人,诸城人更好。

只要有山东人,风刮的再大,船也平稳过江。

这就是山东人和东北各地都流传没尾巴老李的故事原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门笺过门笺,又称挂钱、罗门笺、门吊、花纸、吊挂、吊钱、纸挂、活门钱。

是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窗上、水缸上等处的装饰刻纸。

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

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

“门笺”一词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与元旦(既春节)悬挂于门首。

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

[1]概述过门笺,一般都用红棉纸或其他彩纸裁制而成,呈长方形,长约一尺左右,宽约七寸左右,四周镌有图案,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

上为吉语题额,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下呈多种多样变化的穗状。

每逢春节(旧历新年),粘贴于门楣上,称作“喜笺”。

过门笺”是中国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不仅是普及最广的一种节日装饰,而且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民间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各家各户都把备好的“过门笺”取出张贴在门楣上,与春联交相辉映,给节日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欢乐和喜庆。

历史渊源民间张贴“过门笺”历史由来已久。

据历史记载:宋王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质文化生活蓬勃发展,有了专门制作“过门笺”的艺人出现。

《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汴梁的艺人:“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