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脾胃病与外感病
使阳不内郁,则身热自解;藿香、白蔻、 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 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则胸闷、肢倦、 苔滑、口腻等证即愈;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 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 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通畅, 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 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 用于湿盛热微。如热重于湿,而表邪又不重, 亦可选用连朴饮。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 方,体现汗法与和法合用的配方法度, 实际上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用桂 枝以加强通达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 用芍药以加强和营敛阴的扶正作用, 用于脾胃气虚外感寒邪的病证。
腑气不畅外感 平素胃热内盛,
腑实不畅,又外感风寒。 症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 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 胸膈痞闷,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疮痈肿毒,肠风痔瘘。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用:防风通圣散
1. 病因 作為外感病,其原始病因是外邪,在同 一季节、同一地域环境中,气候的太過 与不及和疫戾之邪等外邪对人群的侵犯, 机会是均等的,却因人体内伤的存在产 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的结果则 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例如同为春感风热之邪,素有胃热 盛者,热势较高,面色潮红,口干口苦 显著,舌质迅即转红,脉象由数转浮数; 而素有中焦寒湿者则呈现发热微恶风寒, 流清涕,咳嗽,脘腹痞痛,舌苔由白腻 转黄腻,脉濡或滑。原始病因虽相同, 却因内伤不同产生出具有个体性的病因, 这正是审证求因的价值所在。在决定治 法时,必须从这个个体性突出的病因出 发,才能获得疗效。
对于气虚与外感并重者,亦可选用小柴胡汤, 或柴胡桂枝汤治疗。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 主方,少阳病出现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 食,实际上胃气不和,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现。 小柴胡汤证有正气不足与外邪侵袭的病理同 时存在,治宜扶正祛邪;有半表之寒与半里 之热的病理同时存在,法当表里同治;有脾 之清阳不升与胃之浊阴不降的病理同时存在, 又宜升降并调。诸法合用,使正气旺盛,邪 气得除,表邪得解,里滞得疏,郁热得清, 湿邪得化,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而三焦和 调。
方用黄芪、人参、甘草补益元气,麦冬、五味子 合人参益气养阴;苍白术健脾除湿,青陈皮理气 化湿,黄柏清热燥湿;升麻、葛根鼓舞脾胃阳气 而升清阳;当归补血活血,神曲消食和胃。全方 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东垣时代可能元气虚者居 多,但我们发现当今素体脾胃湿热盛者恒多,而 又由于一段时间过于劳累,形成湿热气虚证,用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颇为适宜,夏天的空调病, 冬天暖气环境下的外感,适当加入表散的荆芥、 白芷,有很好的效果。
验案举例
1、 素体胃热盛外感 刘某某,男,53,广发银行。 2005-9-26初诊:着凉后全身疼痛一周。一周 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全身疼痛,咽痛,双 下颌淋巴结肿痛,颈项活动则疼痛加剧,咳嗽, 痰粘,体温37-39℃,在当地医院打点滴治疗三 天效不显,WBC9.7*109/L,N78%。口苦,纳少, 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脉浮。
所以湿存体内者易感外湿,外湿又 可加重内湿,二者互为因果,形成 恶性循环。湿为阴邪,粘滞固着, 不易速去,所以湿邪为病,往往起 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湿 邪重浊,壅阻气机,所以湿邪容易 化热,湿热相合则如油入面,难解 难分,使治疗十分困难。
症见:身热,恶寒,足冷,头闷痛,
体倦怠,身重痛,胸痞脘闷,不饥, 不渴,或渴不欲饮,小便短黄,面 色淡黄浊滞,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宣气透表。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分析:湿浊滞于中焦,非芳香化浊 不除,方中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 以疏表湿,
4.反应虽剧烈,预后尚良好,一般病程 短 5.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 6.在同一种六淫之气或疫疠之气的大环 境中,外感病人群的症状具相似性,病 邪毒力较强者,可具有传染性,常可用 统一方药防治。
有脾胃内伤基础时的外感病 脾胃内伤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病的 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著的个 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表现 在病因、发病、三期 (表证期、表 里证期、里证期)演变诸方面。
论脾胃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外感病与脾胃病之间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深刻地认识外感病的 脾胃内伤基础,认识脾胃病证与 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 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脾 胃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
无脾胃内伤基础时的外感病 典型的临床经过: 1. 有明确的外感病史; 2. 急性发病; 3. 因其感寒邪或温邪之不同而按六 经传变或按卫气营血传变;或按表 里三焦传变,传变快,层次清;
分析:胃热内盛,三焦热炽,法当清解。方中连 翘、栀子、黄芩、大黄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可 解温邪,又可配合石膏清伤寒所化之郁热;热由 气郁而化,过用寒凉,须防损伤阳气,故配合开 表泄邪的防风、麻黄、荆芥、薄荷,令热从表而 散;清利湿热的滑石,泄热通腑的硝黄,引导热 从二便而下,共呈解表通里,表里双解功效。外 邪相侵,影响气血宣流,故配桔梗开泄肺气,协 助麻黄恢复肺气功能;当归、川芎、芍药活血调 营,恢复营血正常运行,共呈调和营卫之功;佐 健脾的白术、甘草,又防止寒凉害胃,成为有制 之师。
气虚湿热 如平素脾胃气虚,又伤暑湿, 或平素内有湿热,劳累后外感,则形成气 虚湿热证。
症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微恶风寒,
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 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细。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利湿 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 分析:东垣清暑益气汤的本义是治疗元气 本虚,又伤于暑湿者;
气滞外感 平素肝胃不和,气机
郁滞,又外感风寒之邪。 症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 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治法:解表散寒,理气和胃。 方用:香苏散加味。 分析: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与 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 饮食,则为气郁湿阻现象。
平素气郁不舒,一经外感,立即影响 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失疏,气 碍其津,津气交阻,成为外感风寒, 内有气滞的病机。胸脘痞闷虽为津气 阻滞共有证象,此证舌苔薄而不腻, 显然偏于气郁,而非湿重。外感风寒, 不用发散之品,表证不能解除;内有 气滞,不用理气之药,气机不能疏畅。 方用苏叶性味辛温,能开肺气痹郁, 宣通体表毛腠,温散外束寒邪;
外感病对脾胃病的影响 人患外感时,一般食欲较差,这是由于表气郁闭, 影响了脾胃的升降,即所谓“表气不通,里气不 和。”因此,原有脾胃病的症状可因外感而突然 加重,而外感症状并不明显。此时,一定要仔细 分析,原有症状为什么会突然加重,会不会有外 感的因素,可以结合时令气候的变化,饮食起居 的情况分析。如有外邪,一定要先解除外邪,待 外邪解除,症状会迅速缓解,不可误以为原有疾 病恶化,而错失解除表证的良机。
治疗这类病,必须消食和胃,醒脾 化湿,恢复脾运,疏畅气机,利其升 降,开泄腠理,通其出入,使脾运健 而津气行,升降复而吐泻止,表里和 而诸症愈。由此我们获得这样的启示: 预防外感病要少吃,尤其对老人、小 孩以及平素脾胃虚弱者,食后要注意 保暖,盛夏季节饱食后勿吹空调,这 一点非常重要。
脾气虚外感 脾气虚者易感风寒,表现
2. 发病 由于内伤的不同,而发病又呈现出内伤 外感并存的局面,从而造成病变性质与 时令气候不一致的复杂情况。所以盛夏 多暑邪,表现有中寒;隆冬多寒邪,表 现有暑热。对于前者,笔者多用附子理 中汤加香薷、藿佩;对于后者,笔者多 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加荆芥、白芷。两 者虽不同,疗效均满意。
在发病方式上,内伤基础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常外感病发病急骤,先标实表现突出而后 现本虚。有内伤时发病则可缓可急。急则更 急,缓则更缓。首发时即可以有“本虚”出 现。 胃热盛者感外邪起病急,脾气虚者感外邪多 缓慢起病,肺胃阴虚者甚至可因冬天居室内 暖气热而感“燥邪”发病,呈现内外燥并存 的局面。
为气虚感冒。 症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 楚,咳嗽,痰白,神疲体弱,气短懒言, 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用:参苏饮
分析: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弱则肺气亦不足, 肺气不能卫外,则表现为反复感冒,而且病 程长。药用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 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桔梗宣肺 化痰,半夏、陈皮、枳壳调理脾胃之气。本 方以补脾气、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主,稍加 散邪之苏叶、葛根,且苏叶有醒脾的作用, 葛根有鼓舞脾胃阳气升发的作用。所以本方 适宜于以气虚为主,外感较轻的病证,治疗 不可选用麻黄、桂枝等发汗俊药。
方中柴胡有疏畅气机,升发阳气,透邪达表, 解除郁热之功,疏畅三焦气郁;黄芩清肺胃 之郁热;半夏燥湿运脾,生姜温散水湿,三 焦湿郁而独取中焦者,因中焦为水液升降之 枢;人参、甘草、大枣大补元气,以扶正祛 邪。此方柴胡疏散表邪,黄芩清泄里热,姜 夏燥湿行津,是表里同治法;有柴胡升清阳, 姜夏降浊阴,是升清降浊法。将和解表里, 升清降浊,通利三焦融为一体,因此对治疗 脾胃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非常适宜。
脾胃病对外感病证治的影响 脾胃内伤时容易招引外邪,而且不同性 质的脾胃内伤易招致不同的外邪,多遵 循同气相求的规律。脾胃内湿盛者易感 湿邪,脾气阳虚者易感寒邪,胃阴不足 者易感燥邪。
伤食外感 人在饱食的情况下容易感
受外邪,尤其是小孩表现尤为突出。小 孩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容易贪食,一 不小心就吃多了,而在同样的气候条件 下,吃多的人就易患外感。这是由于饮 食壅滞于胃腑,人体的气血就趋于体内, 卫外的功能就下降,所以易感风寒。
平素体内水湿停留之人容易感受外湿,脾主 运化水湿,平素水湿郁积体内之人,脾气必 虚,运化不健; 在相同的环境下,平素脾胃 健旺之人,感受湿邪后,因三焦畅利,水湿 运化正常,湿邪很快得以清除,不致影响气 机的升降。而平素即有水湿停留者,由于排 除水湿的管道壅滞,外湿加重了其阻滞,因 而会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
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胀痛,脘腹痞满甚
或胀痛,恶心呕吐、腹泻,纳呆,苔腻脉 濡或滑。 治法:消食健脾,理气化湿 方用:保和丸合藿香正气散 分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胃肠型感冒,过 去认为是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其实不一 定是生冷,只要是吃多了或吃了难以消化 的食物,就容易发病,也有人认为自己并 没有吃多,但由于其平素脾胃虚弱,所食虽 不多,但已超过了其消化能力,其致病机 理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