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教育日记张玉华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
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
”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天张老老师还发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他是谁的呢?”不待我讲完,同学们就一下子把目光投到班长范嘉起身上。
我再一次停顿了一下,激动地大声宣布:“孙胜超!虽然这次作业中还有两个小失误,但老师相信这份作业是他最努力,也是他最优秀的。
”从同学们的眼神和小声的嘀咕中,我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于是我翻开作业本,把上面的“优”展示给大家。
“请同学们用掌声向孙胜超表示祝贺!”我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要知道,这个“优”对于孙胜超来说可是“放卫星”的大事了。
一年级刚上学时,我就感到孙胜超是个“有嘴没手”的孩子,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后作业邋邋遢遢,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也真正领教了他的作业铅笔描红笔画不到位,田字格写字歪歪斜斜,拼音格里的拼音更是“上天入地”,作业中错字连篇。
我很快就熟悉了他的“孙氏字体”,不用看名字,就能一下认出。
此刻,我望了一眼孙胜超,平时很能说的他,这时就像旗杆似的,坐得笔直,脸上有些疑惑与不解,然而,我还是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兴奋与激越,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他还没有从课间的那一刹那中回来……课间十分钟,我埋头赶批着作业,一路打钩,批到孙胜超的作业时卡壳了,我叫同学把他“请”到我的身边站着面批,他的作业本上有两个错别字了,我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一脸严肃地说:“千叮咛,万嘱托,不要写错别字!要仔细检查!”声音不高,分量却很重。
说完,我抬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想从他脸上找到悔过的表情。
他没有说什么,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好特别,我蓦然发现一种从心底流淌的渴望,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正在悄悄地消逝,他的整个表情变得木然,我的心为之一颤。
等他走后,我又重新审视这份作业:字的“个子”缩小了许多,在拼音格里的章节排得很匀称;一笔一画写得重重的,十分清晰有力;他还默了整整两页词语,哦,相当于做了四天的作业呀!我着实吃惊不小,不觉翻看起他前阵子的作业,他的作业整洁了,字迹端正了,每天的默写总是别人的两倍,而等来等去却看不到一个“优”。
记得前两天我发作业的时候,他老是悄悄地翻看优秀作业的名单,而我当时还曾不屑一顾地阻止他……噢,我对他做了什么?猛然间,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带着期盼的眼神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他所有的含义……这份作业好沉,这是一个孩子用“心”写的,一个简单的对错符号只能来判断作业的正误,而面对一份真正有质量的、蕴涵着特别价值的作业,必须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触摸、去呵护……因为懂得了,所以也特别珍惜,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写上了一个“优”,还特意画上一张迟到的笑脸。
此后,这样的“特批作业”多了起来,作业本上又多了许多丰富的内容: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一个个可爱的笑脸.教育随笔——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张玉华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了,第一次教一年级,面对小鸟似的叽叽喳喳的孩子,不知怎样去管理。
每天看到他们头都大了,有一点小事,就像一窝蜂似的跑到老师那里告状。
鸡毛蒜皮大的小事说的比天还大,真没办法。
是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得手把手的去教,就连怎么扫地也不知教多少遍,每天搞得我疲惫不堪。
盼着他们快快长大,盼着自己什么时候能熬出来。
一去上课就心烦。
更可气的是有的孩子,上班一点也不遵守纪律,不管老师说多少遍,他一会就忘了。
屁股底下像按了转轴似的,不停的动,无论我怎么说他也不听。
看到他们我这的觉得自己好无能。
看到他们我就烦透了,真后悔自己怎么心血来潮去教一年级呢。
有一天下课,我去拿桌子上的水杯,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玻璃洒了一地,我懊恼的把玻璃扫了扫放到垃圾箱内。
第二天,我去上课时发现桌子上放了一个玻璃杯,我说这是谁的杯子啊?怎么放到讲桌上,快拿下去!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只听见有一个孩子说,老师那是孟岩给你拿的杯子,我好像没听清楚又问了一遍,你说什么?那个学生又说了一遍。
那一刻我好感动,感动的差一点流出眼泪来。
我忽然感觉的我的孩子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老师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我的孩子好可爱啊!从此我一下子转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静下心来和孩子去交流,去了解他们想什么?喜欢做什么。
还经常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和他们一起跳绳,一起跑步。
孩子们也渐渐喜欢我了。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深深懂得,孩子,只有你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体贴他们,他们才会真正的喜欢你。
读《心平气和一年级》随笔张玉华在别的老师的推荐下我知道了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
心平气和?怎么可能?教一年级的学生做到心平气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境界呀?做小学教师的都知道,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是老师和学生最艰难的时期,班主任总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嗓子总是嘶哑的,甚至说不出话,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
于是我带着好奇和疑惑,第一次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
薛老师的这本书和以往所看的教育书籍不同,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折射着教育的真谛。
因为同样经历的是低年级,所以看这本书时,我深有体会,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薛老师认为: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爱吵爱闹,意味着心门闭塞。
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培养孩子的静气,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父母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
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平和地与孩子说话。
于是,我也试着用平和的声音讲课,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会了静静地听课。
原来一年级的语文课可以这么上啊!想想之前,自己不知做了多少傻事!与其用“河东狮吼”,来镇压学生的“反叛”,还不如心平气和地以静制静。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恨不得一下子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建立起来。
但薛老师并不这样。
在开学初,她的态度:“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
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
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
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
”多么平实的语句,却把教育的有序性、条理性讲得明明白白。
薛老师的这一做法现在我也经常使用。
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举手、回答、课间活动等都一一明确要求,并反复练习。
相信只要我用心,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做到。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下子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的过程。
薛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个“静寂游戏”,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
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
”这是薛老师的一段话,她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我非常地佩服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自我反思。
在这本教育教学随笔中,经常看到她忏悔录式的事例:有罚站了学生以后的后悔,有拧了学生后的自责等。
这些事例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反省。
她在从这种不不间断的反思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气和。
每天的教学随笔记录,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难,难在坚持!我也曾经每天记录下一天的工作经历,一天当中让我开心的,郁闷的,甚至恼火的事情。
但是后来慢慢地,就懒得动笔了,很多事情没有记录下来也就随着时间遗忘了……我还佩服于薛老师的日不间断地读书。
薛老师是一个很爱书的人,她说: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
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
她认为一个老师,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
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
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在这本书中,总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却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与薛老师的距离。
教育是一份信念,更需要一种心态。
在教育教学中,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我们很重要。
教者的心静了,学生才会心平气和地学习、生活。
我将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献,去静候,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读《不做教书匠》随笔张玉华我拜读了管校长的《不做教书匠》,颇有感触。
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让人感动,又能催人奋进的著作。
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们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感动之余想一想,不做“教书匠”,要“把教育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要全身心的投入的去做,其实并不容易,因为——首先你要耐得住寂寞!教育要投入地去做,你就要准备付出很多,准备放弃很多。
首先“早九晚五”你想多别想,“七小时坐班制”你也无法享受;棋友牌友切磋技艺你靠不上边,朋友聚会聊天与你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节假日天南地北游山玩水也往往跟你无缘。
因为你必须为你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所以,你也许会感到寂寞,只有当你耐得住这样的寂寞的时候,你才能有所成就,才会感觉到其实这样的生活更精彩。
而这其实不容易!同时你要耐得住清贫!如果你投入地去做教育,你会发现,你的付出,与你所得到的物质上回报实在是太不相称。
我们都不是禁欲主义者,我们中大多数人不会因为“桃李满天下”而乐癫乐癫得忘乎一切。
我们都有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在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我们却必须守着清贫,我们都会感到不甘心。
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马路上川流不息的各色汽车,你能不心动?。
可是,如果就凭你个人的那点可怜的收入,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你会不会决定放弃?会不会想打算分一些精力出来,从事些其它渠道的创收?甚至想到另谋高就?要耐得住清贫,要没有这样的“非分”之想,真是很不容易!你要有一颗挚爱之心!教育要投入地去做,你必须有一颗爱心。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
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
”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