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作业考试卷

民俗学作业考试卷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一、填空1、主要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民俗学2、创用“民俗学”名词Forklore概念是哪位学者汤姆斯(W·J.Thomas)3、人民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口头文学样式叫做民间文学4、中秋节最恒定的主题是阖家团圆5、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6、下列哪项与其它三项的题材不同 DA、《后羿射日》B、《女娲造人》C、《黄帝战蚩尤》D、《鹿回头的传说》7、下列不属于民间叙事长诗的是 CA、《嘎达梅林》B、《阿诗玛》C、《我的幺表妹》D、《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8、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9、钟敬文奠定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基础,素有“中国民俗学之父”之称。

10、周岁礼是诞生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也是标志着小孩子进入人群、得到家族承认的仪式。

11、我国南方天气炎热,潮湿多雨,故常采用干栏式的建筑方式。

12、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所举行的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是为纪念屈原。

13、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性,被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历史延续特征。

14、唐代《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属于灰姑娘类型的故事。

15、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学术活动在北京大学发起,后来扩展到杭州、广州等地。

二、名词解释: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

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三、简答:1、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

答:(1)历史性(2)地方性(3)传承性(4)变异性中华民俗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它的文化也是个复合整体。

其中有为文人学者所阐释的历史文化大传统,也有诸多为各地各民族民众传承和践行的文化小传统。

中国历史文化大传统和民俗文化小传统在几千年里密切互动和互补,形成一个多元一体,内容丰富的动态平衡体系,民俗就是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到底怎样全面认识民俗?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虽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物质的或精神的),但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民俗的最本质特点,是在群体的传承中逐渐积淀而成,即顾颉刚先生所说的由“垒层的”方式所造成,而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现或突然消失的。

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某一民族或群体的民俗突然改变或突然消失的事件,这种情况的发生,要么是因为民族邦国战争,某一民族或群体突然被灭亡,战胜者强迫战败者改变自己的民俗或信仰;要么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使某个民族或群体骤然消亡,该民族或群体的民俗也就因此湮没无闻了。

一些古代“失落了的文明”,如南方创造了良渚文化、北方创造了红山文化的民族或群体,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

2、民间文学包括哪些内容?答:我国民间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种类。

3、中国汉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并选择一个节日,说明有哪些民俗活动内容。

答:汉族的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端午节,赛龙舟,饮雄黄酒,吃粽子,戴香包、系五彩丝线,插艾枝等是端午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内容。

4、神话有哪些特征?答:1、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活动,是关于他们的祖先的功过的“真实”记录。

2、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神圣的。

3、神话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万物的起源。

4、神话中的主人翁一般都是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

5、简述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答:神秘的色彩最怕事实冲涤,迷信的积垢需要科学清扫。

思想的雾霭不能靠利斧驱散,历史的现象需要从历史角度解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神秘文化,是光怪陆离的复杂共同体,是精华与糟粕交融的意识形态。

它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有无孔不入的市场,有衰荣再生的能力。

本书从择吉术之产生与发展开始讲述,接着介绍了择吉术之基础理论、奇趣的天干地支、凝练而辩证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的神奇配合等。

四、论述:1、以您当地的民俗文化事象为例,阐述如何进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答:(1)海南的民俗文化旅游应根据当地情况而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海南省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地:同时抓紧海南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对海南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城市形象。

(2)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应大力发展本地区特色旅游城镇的各自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

坚决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2、以您当地的民俗文化事象为例,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答:(1)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

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

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

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2)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3、实现法律制度与行政行为保护的互动4、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本学期《民俗学》课程您学到了哪些内容?对于本课程教学您认为有何改进建议?答:1、什么是民俗学2、口头民俗学3、风俗民俗学4、物质民俗学5、民俗学研究改进及建议如下:1、建议学校多给我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2、建议学校加大教学硬件的投资,让同学们能更加近距离的感受这门课程的魅力。

4、针对河南平坟事件,谈谈您对丧葬民俗改革的认识和建议。

答:(1)河南平坟事件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事件,河南周口“平坟”,引发关注,激起民愤,特别是在国务院修订《殡葬管理条例》,明确删除“强制平坟”条款后,仍一意孤行坚持“平坟”,遭到社会各界人士和绝大多数网民口诛笔伐,可谓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十分重视丧葬传统的,古语有言:“入土为安”。

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有着死后入土的传统,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筵席下来的传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了得,河南平坟所采取的强制手段并能去除人们这几千年来的“心病”,祖坟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民众认为祖坟被平是对祖宗先烈的不敬,是自己的罪过,为此强烈抵抗平坟,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如果中国要进行丧葬改革,我认为应该循序渐进的来展开,首先,要先进行大力的倡导和宣传,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从心底里接受丧葬改革。

其次,要加大政府投入,推行惠民利民的丧葬政策,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礼仪为核心来展开工作,第三,要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树立执法威信,对破坏丧葬管理制度的犯罪分子予以严厉打击。

第四,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多远丧葬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