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位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32号)精神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相关工作部署,培育一批兼具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一定区域辐射力、行业影响力的高品位特色商业步行街,活跃首府经济、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对标国内著名商业步行街,切实发挥特色商业步行街在品牌集聚、产业融合、改革创新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将特色商业步行街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改善消费环境、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通过步行街的辐射带动,推动流通创新、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二、主要目标按照提升老街区、发展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总体目标,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培育3条基础设施完备、业态结构完善、运营管理规范、拉动消费明显、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商业步行街,争取申报成功1条国家级试点步行街。
三、基本原则(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
遵循一街一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明确重点培育街区的定位、特色、规模和发展目标。
建立市级层面支持引导、区级层面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合力推动特色商业步行街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建立市、区两级政府和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营、行业组织协调管理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人文街区建设理念,充分贴近民心、体现民情、满足民需、改善民生,为居民、游客和商家创建安全、舒适、和谐、诚信的经营和消费环境。
(四)彰显文化,突出特色。
依托历史文化传承,突出产业特色、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强化特色商业步行街独特性和差异性,建设个性鲜明、业态丰富、环境优美、商业繁荣的精品街区。
四、重点任务(一)加强规划引领。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统筹制定本地区特色商业步行街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按照一街一特色原则,对空间布局、文化内涵、业态定位、生态景观和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进度。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二)打造街区特色。
在特色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为目标,整合市场资源,引导老字号、特色餐饮和知名品牌集聚,以特色商业步行街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本土品牌展示推介营销活动,增强街区的特色吸引力和地方品牌竞争力。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提升消费体验。
集聚商务、文旅、休闲等要素,通过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提升档次、优化形态、培育名品、引进名店、打造名街等方式提升商流、人流、物流、信息流。
深度挖掘特色商业步行街消费增量空间,在旅游旺季精心组织特色美食品鉴、民族文创精品展示等活动,打造“内蒙古味道”、“月色召城”等地标性商旅消费品牌,激发市场活力。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四)健全服务功能。
完善特色商业步行街的休闲、游憩、餐饮、购物等综合服务功能,展示草原都市特色,传承历史文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产业融合。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五)加大招商力度。
以时尚化为导向,以品牌化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积极开展首店招商活动,吸引星巴克、米其林餐厅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品牌连锁企业进驻,汇聚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企、名店、名品,不断提升特色商业步行街的知名度。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六)完善基础设施。
从景观工程建设、公共设施改造、建筑形态调整、建筑小品与城市形象匹配、旅游线路联动设计、业态发展引导、营销宣传策略制定等方面着手,对现有特色商业步行街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七)优化街区环境。
强化特色商业步行街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整洁美观的街区环境。
改善公共交通环境,增加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等问题。
推进智慧街区建设,普及街区WIFI覆盖。
在设施上重视夜间灯光美化亮化,按夜市活动时段需求开放各类景观灯,提升夜游环境品质。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八)建立管理体制。
建立特色商业步行街协调管理服务组织,为商户经营创造便利条件,为市民和游客消费提供优质服务。
成立由商户广泛参与的商(协)会组织,统筹业态结构,促进模式创新,规范经营行为、推动行业自律。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九)强化政策支持1、鼓励高品位特色商业步行街创建。
对申报成为国家级试点步行街的特色商业街区,市政府奖励街区所在地政府300万元;对申报成为自治区级试点步行街的特色商业街区,市政府奖励街区所在地政府100万元;已申报成为国家级试点步行街的特色商业街区不再申报自治区级试点。
奖励资金专项用于特色商业步行街持续化建设。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2、支持特色商业步行街规划工作。
市政府对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试点步行街的街区所在地政府给予步行街建设规划(方案)经费补助,补助标准为编制规划(方案)合同金额的三分之一,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3、支持特色商业步行街开展宣介、促销活动。
加强特色商业步行街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对进驻特色商业步行街的品牌企业,优先推荐参加商务、文化旅游部门给予展位费补贴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展览、推荐会。
鼓励以特色商业步行街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美食节庆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把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成为城乡居民和中外游客喜闻乐见的游憩消费场所。
(责任单位: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五、保障措施(一)健全组织领导。
成立呼和浩特市高品位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特色商业步行街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及日常联络工作。
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局长担任,成员包括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和市四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
(二)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以各地区政府为主体,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及运营主体有效衔接、通力协作、高效运转的长效推进机制,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收集整理各地区和各部门工作推动情况,统筹推进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中的规划策划、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建设、街区管理等问题。
各成员单位要制定促进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推广。
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对特色商业步行街的整体营销策划,发挥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激活扩大本地消费的同时,吸引集聚外来消费,促进特色商业步行街持续繁荣。
呼和浩特市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32号)精神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相关工作部署,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提升完善我市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便利性和生活品质,推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聚焦民生、优化布局、创新发展、完善功能”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六统一”(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门店管控、统一设施配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商品采购、统一物流配送),加大现有便利店升级改造和知名品牌连锁便利企业引进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首府便利店便民服务品质和居民消费便利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2年底,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突破2000家,培育3-5家门店数量在200家以上的品牌连锁便利企业,引进1-2家国内知名品牌便利企业,便利新业态得到较快发展,高品质连锁便利店实现城区范围全部社区和旗县主要乡镇全覆盖。
三、重点任务(一)优化网点布局推进社区商业设施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规划建设社区商业设施的面积和户型需考虑便利店经营要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在商业网点较少的区域优先布局品牌连锁便利店;协调开放公共服务空间,推动医院、体育场馆、学校、公园、景区、交通站所等公共服务场所引入连锁便利店、无人便利店、智能零售柜,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与彩票站点、城乡末端邮政网点等开展合作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责任单位: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机铁办、市邮政管理局)(二)推动零售便利创新鼓励连锁便利企业利用新技术赋能零售创新。
引导连锁便利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自主结算、扫码支付、人脸识别等移动支付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吸引潜在客流,增加客户黏性,提升运营效率;积极推进O2O便利店、24小时便利店、无人便利店、智能零售柜、移动便利店等新业态,鼓励开设线上销售平台,并依托线下便利门店,为社区居民提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送货上门及社区团购等服务;支持便利店拓展延伸便民服务内容,增加快递收发、充值缴费、家政洗衣等常用便民服务业务。
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便利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商品,开发特色商品和食品,扩大鲜食产品销售,提高自有品牌商品和鲜食产品经营比重。
(责任单位: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三)简化办证审批流程1、简化注册流程。
对品牌连锁便利企业实行“一照多址”登记,在同一旗县级登记机关管辖范围内,由连锁便利企业向负责注册登记的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并可以一次申请多个连锁门店登记备案;对实施“一照多址”的品牌连锁便利店搭载常用便民服务业务的(需前置许可经营项目除外),可由企业总部向相关部门统一办理经营范围增项或备案,各连锁门店不再单独办理。
(责任单位: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2、创新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