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二、名词、命题解释(8选6,60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

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

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

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5.竹林七贤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6.《复性书》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7.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

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

“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

“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8.三民主义答:“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

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三、论述题(3选2,60分)1.孔子天命论的主要内容,与上古天命论相比,它有何重大转变?答:(1)主要内容①天命天命,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

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确定的,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神灵“帝”或“上帝”的信仰。

周人的“天”的观念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广袤的、表现为种种自然现象的“天”;二是指超验的、作为人间祸福主宰的天命。

②命孔子是在三代天命观的历史背景下,以“吾从周”的定位方式,继承三代天命观的大传统而确定了其天命观的基本内容——“天”作为人格神的形象淡化了,但孔子还承认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并以“命”的概念界说之。

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孔子看来,自己的主张(“道”)能否实现,是取决于“命”的。

“命”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

③天命与时命在“天道”被认信为成就人的意义上,“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天命”。

这种意义上的“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限制。

“天命”是有目的有指向的,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

在《论语》中,主要指“时命”。

承认“时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

孔子认为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2)重大转变他在天命观上的重大转向是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①孔子在他的天命观里,悬置了“天”的神学方面的内容,而以人事方面的内容来代替。

上古天命论者心目中的最高主宰者为“天”。

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色彩日渐淡化。

与这一点相关,是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仍然普遍信仰鬼神的时代,孔子却不肯随俗。

孔子对鬼神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等问题并不在意。

对于民间的鬼神祭祀,他甚至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看法。

孔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鬼神,主要考察鬼神对人事的影响和效果。

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哲学传统的开创者,从一开始就使儒学远离宗教信仰而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上。

②孔子悬置了“天命”的神学内容,将“天”的商周以来人格神的外衣脱掉,但却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天命”是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

孔子的“天”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孔子将它与现实联系起来,并赋予“天”以道德公义色彩。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是敬畏的意思。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在行为上多作检讨;而小人不畏天命,因而行无忌惮。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天是对“天命”的自觉、洞察与实践。

在知天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顺天”,即“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时,天命既是人性的超越性原则,又内在于人性,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二程将理的多重含义进一步抽象,得到一个统一而普遍的“理”,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据。

“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理是舍弃了具体之理的各种特殊性的抽象的结果。

它不因时间、空间和人为的影响而改变,它是永恒存在的,不增也不减,其存在与经验世界的存在没关系。

②理与万物的关系a.小程用“理一而分殊”来表示理与万物的关系。

这个命题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统一的理和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或者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b.大程也有理一分殊的思想,他在评论《中庸》的时候说:“《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③理与性善二程还用理来说明人性的本质,在他们看来,“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这样就为人性善找到了一个本体论的基础。

(2)二程的“格物”思想①诚与敬a.大程的敬偏向于“诚”,常将“诚敬”连用,如“学者须先识仁,识得仁体,以诚敬存之而已”。

他认为,敬需要有一个限度,否则会伤害心体的和乐:“谓敬为和乐则不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