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史讲义
华”胜景,称为“园中园”。 取自晋代诗人谢混诗句“水 木湛清华”。
(二) 清华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清华大学是前身是清华学堂,1911
年4月29日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是 一所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被称为 “赔款学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
国,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 款4.5亿两白银,加利息共 9.8亿两白银,即骇人听闻 “庚子赔款”,分39年 (1902-1941)还清。
是想通过培养亲美领袖的方 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谋求 自身的战略利益。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总统的信)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 那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 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得最大的收获。如果 美国在三十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 向这一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 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园满和巧妙的方 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 识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 “为了扩大精神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 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 商业追随精神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奕
死后,又留给长子载濂。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载濂
弟载漪是义和团首领之一。义 和团被八国联军镇压后,载漪 获“重罪”发配新疆,载漪也 被革职,清华园被皇室收回, 长期弃用。这为后来在此办学 提供了可能。
清华园初建时有两道宫门
大宫门→“二校门” 二宫门→工字厅大门
工字厅后门外,是“水木清
荷塘月色,水群,佼佼学子;
科技重镇,英才摇篮。
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建校百年,世界一流。
谢谢!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清华精神:爱国、实干、追求完美 培养目标: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学术特点:古今贯通,中西融汇
文理结合,综合创新
校色:紫色; 校花:紫荆、丁香
清华大学的奋斗目标
到2011年,建校一百周时,
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 一流大学。 育人模式”高层次、高素质、 多样化、创造性“
1:4
(六) 领导人 校长: 顾秉林 副校长:何建坤、龚克、康克军、 汪劲松、张风昌 党委书记: 陈 希 副书记:张再兴、庄丽君、杨振斌
(七) 学校与16个省、直辖市、自治 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1995 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 委员会”,已有国内外140余家大型企 业参与合作; 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6所大学签订了 合作交流协议; 2000 年,与海外签订科技合同经费超 过1亿元; 与海外大学、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所和 培训中心59个。
1970-1976年,清华大学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学员,共 16995人。
自清华建校至今,共计培养了约10万余名本科生学历的毕 业生。
③ 1977-至今,改革开放新的历 史时期。
今天,清华大学正在逐步建成为
当代中国一所著名的设有理、工、 文、法、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学 科的综合性大学。以”综合性、 高素质、研究型、开放式“的姿 态跨入新世纪。
5、解放后时期(1949-至今) ① 1949-1966 (文革前十七年) 1952 年院系调整,清华成为多 科性工业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 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② 1966-1976(文革十年) 清华是“重灾区”,遭到严重 破坏。
清华大学九十三年来培养学生人数一览: 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共选派留美生180人。 1911-1929年,清华学校培养和选送留美生1099人,留 美自费生476人,官费生70人。 1929-1948年,清华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549人,并 选派了一大批留美公费生。 1949-1966年,清华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共28061 人。
其中美国分得3200多万两白银,占
3.2%,合2400多万美元。后美承认 “实属过多”,同意“退还”部分 “庚款”。 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退款协议, 将1078.529612万美元,从19091940年逐年按月地“退还”中国, 办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是清华大学 的“史前期”。
美国“退款”办学的目的,
(九)其它
部委科技奖469项 学校有26000余台计算机与Internet互联 出版物有《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
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发行各种出版物 名列全国高校前茅,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 为“优秀出版社”。
(四) 清华大学的传统与目标
(三) 清华大学的基本现状
(一)全校有13个学院,50个系。 本科专业51个;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6个; 硕士点159个; 博士点123个; 博士后流动站27个; 全国重点学科49个。
(二)全校有 37个研究院(所)
29个研究中心
实验室 160个 其中: 国家重点实验室 15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个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4个 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5个 教育部网上研究中心 5个
(三)
1. 校园总面积401.7万平方米 2. 建筑面积119.83万平方米 3. 图书馆藏书 330万册 4. 体育代表队有30多支,运动员逾 500人。 5. 文艺社团有各类团、队10多支, 学生演(奏员)逾300人。
(四)全校教职工总数约 6700 人 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 教授 1020人(博导658人) 副教授1813人 博士后417人
清华大学简史分为五个阶段:
1、史前期: 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 (1911-1925 十四年)
2、改为大学时期(1925-1937 十 二年) 1925 年 5 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 , 同时增设了“国学研究院”,聘 请了“四大导师”(王国维、梁 启超、赵元任、陈寅恪)。 1928 年 8 月清华学校正式改名为 “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清华校 长是罗家伦。 1931-1948 ,梅贻 琦任校长 17年,清华大学逐步定 型,成为全国著名的综合大学。
清华大学校史简介
唐少杰
(一)清华园的由来与变迁
清华园原是康熙行宫“熙春园”
的东半部。至道光帝,将其一 分为二,西边叫近春园,赐皇 四子奕 ,东边仍叫熙春园,赐 皇五子奕 。奕 登基后(咸 丰),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 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近春园也被毁于兵火,沦为“荒 岛”。清华园则幸存完好。
3、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7月29日,北平沦陷; 9月12日,日军侵入清华,成为日军兵 营和伤兵医院,新南院(新林院)宿 舍竟变成日军随军妓院。 北平沦陷后,清华南迁,与北大、南 开合组临时大学(长沙) ,1938 年 2 月 西迁昆明,同年 5 月 4 日“国立西南联 合大学”在昆明正式成立。
(八) 2000年,清华科技企业经营总收入:
65亿元。其中利润:6.45亿元,上缴税收: 2.3亿元。 “九五”期间,科技产业经营额、利润和 税 收 年 均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63% 、 54% 和 69%。 2000年承担科研项目经费7.3亿元 “九五“期间获国家”三大奖“75项 清华科技园一期工程12万平方米已建成, 入住企业 159 家。二期工程建筑面 40 万平 方米,已全面启动。 学校直接投资的企业82个
4、复员时期(1946.5-1948.12) 1945 年 8 月抗日胜利, 1946 年 5 月, 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分批北上,按原 校复员。 8 月 -10 月,清华师生全部回 到清华园。 经调整,学校设立文、理、法、工、 农 5 个学院 26 个系,学生达 2300 人。 中共地下组织十分活跃,开展反对国 民党腐败统治的斗争,被称为“小解 放区”。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
清华大学九十余年的历史,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历届学子, 代代相传,成为清华人奋发向上的精 神动力。 建校至今,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等校 一起,一直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现 代大学建设的“排头兵”。清华大学 成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标 杆”。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风:行胜于言
(五) 全校学生总数 26000多人 其中 : 本科生 14177 人 (含二学位生
1508人)
硕士生 7400多人 博士生 3700多人 夜大生 1456人 留学生 646人 另有 : 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学生 25771 人
(其中学历生7679人)
2003年,毕业学生供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