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计算、计算机与计算思维

第1章 计算、计算机与计算思维


第12次人口普查共做了6300万人的调查登记,1个
月就完成了统计制表工作。 制表机穿孔卡第一次把数据转变成了二进制信息。 被称为“数据处理”之父。 创办CTR公司,后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24页
2. 机电式计算机---艾肯的继电器计算机
1937年,哈佛大学博士艾肯(1900-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16页
2. 圆周率的计算史
(6)总结
Π值
计算 方法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
计算机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17页
1.2 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手动式 计算工具 电子 计算机
计算 工具
机械式 计算工具 机电式 计算机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18页
1.2.1 计算机文化
1991年,为纪念巴贝奇诞辰 200周年,伦敦科学博物馆采 用18世纪的技术设备,制作了 完整的差分机。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23页
2. 机电式计算机---霍列瑞斯的制表机
起因:1880年,美国举行全国性人口普查。手摇计 算机“摇”得满头大汗,一天也算不出几张表格。 这次人口调查统计制表工作花了7年半的时间。 1888年,霍列瑞斯发明了他的制表机。1890年的
Π =3. 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 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86280348253421170679 82148086513282306647093844609550582231725359408128 48111745028410270193852110555964462294895493038196 44288109756659334461284756482337867831652712019091 45648566923460348610454326648213393607260249141273 72458700660631558817488152092096282925409171536436 78925903600113305305488204665213841469519415116094 3305727036575959195309………….
第6页
1.1.3 圆周率计算问题
圆周率是 怎样计算 出来的?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7页
1. 圆周率与π
• 什么是圆周率?
–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是代表圆周和直径的比 例。它是一个无理数, 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
小数。
• 什么是π?
– 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 – 1736年开始,数学家欧拉在书信和论文中 用π来代表圆周率。
1973)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巴贝奇的论文, 提出了用机电方式而不是用纯机械方法
构造分析机的设想。
1944年,艾肯成功研制了自动顺序控制计
算机MARK-Ⅰ。实现了当年巴贝奇的
设想。它使用了3000多个继电器,各种导
线总长达800km以上。
霍华德▪艾肯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25页
2. 机电式计算机---艾肯的继电器计算机
• 韦达
• 分析表达式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14
第14页
2. 圆周率的计算史
(4)圆周率计算—计算机时期
10万亿位
10亿位 100万位 3089位 2037位
70小时
1949年
1954年
1973年
1989年
2011年
第15页
(5)圆周率计算结果
第11页
2. 圆周率的计算史
(2)圆周率计算--几何法时期
公元263年前后,数学家刘徽提出著名的割圆术。 最先得出精确的圆周率,得出π=3.14,被称为“徽率”。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12页
2. 圆周率的计算史
(2)圆周率计算--几何法时期
•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 求得圆周率 3.1415926 <π<3.1415927 – 算出π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是当时 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纪录 900多年,被称为“祖率”。
阿兰·图灵(1912-1954),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人工智能之父”。 发明了一种理想的通用计算机,是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 的过程,被后人称为“图灵机” 。 英国著名数学家 、逻辑学家、密 码学家。在计算 机和人工智能等
领域做出了重要
贡献。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一章 计算、计算机与计算思维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主要内容
1.1 计算 1.2 计算机 为什么做
1.3 计算思维 1.4 习题与思考
1.5 本章小结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2页
1.1 计算
认识计算
1. 数的四则运算,是在“数据”和“运算符”的操作下,按 照计算“规则”进行的数据变换。 2. 函数计算,如对数与指数、微分与积分,使得每个 输入值 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 3. 生物计算、社会计算、量子计算、情感计算、可穿戴计算等 ,计算无处不在。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3页
1.1.1 什么是计算
计算就是基于规则的、符号集的变换过程,即从一个按照规则
组织的符号集合开始,再按照既定的规则一步步地改变这些符号
集合,经过有限步骤之后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广义的计算就是 执行信息变换,即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许多自然的、人工的和社会的系统中的过程变化,自然而然是计
第5页
1.1.2 计算离不开计算方法和计算机工具
复杂计算问题
需要研究简化的方法、规则。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公式等。
知道计算规则,但超出人的计算能力,无法获得计算结果
设计一些简单的规则,让机器通过重复执行来完成计算, 也就是使用机器来代替人进行自动计算,比如圆周率计算等。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Mark-I是电子计算机产生之前的最后一台著名的计算机,许多现代计算机 先驱者都在这台机器上工作过。 随着计算机电路元器件的发展,艾肯又先后研制出了Mark Ⅱ(1946年) 、Mark Ⅲ(1950年)。
Mark I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Mark III
第26页
3. 电子计算机---图灵和图灵机
“计算机界诺贝尔奖”——图灵奖
第27页
3. 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1946年2月15日,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子数 字积分式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研制成功。 莫奇莱(John Mauchly)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埃
莫奇莱教授和埃克特
克特(Presper Eckert)博士等人研制成功.
采用电子器件代替了机械齿轮或电动机械来执行 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
ENIAC不能存储程序,需要用连线方法来编辑程
序,计算速度的优势被过长的准备时间抵消了。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28页
3. 电子计算机---冯·诺依曼与ADVAC
莱布尼茨 (1646~1716),德国的数学家。
莱布尼茨机
对帕斯卡机改进,一种能够进行连续十进
制运算(加、减、乘、除)的机器。 在进行乘法运算时采用进位加的方法,后 来演化为二进制,被现代计算机所采用。
意义:提出了“可以用机械代替人进行繁
琐重复的计算工作”的重要思想。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齿轮传动进位。低位齿轮转动10圈,高位齿轮转
动1圈,可以进行8位数的加法运算。 人的某些思维过程与机械过程没有差别,因此可 以设想用机械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意义: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开辟了自动计算 的道路。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帕斯卡机 第20页
1. 机械计算机---莱布尼茨和乘法器
手动计算---算盘
提供了计算过程中存储数的手段
一、加法 直加 满五加 进十加 一: 一上一 一下五去四 一去九进一 二: 二上二 二下五去三 二去八进一 三: 三上三 三下五去二 三去七进一 四: 四上四 四下五去一 四去六进一 五: 五上五 五去五进一 六: 六上六 六去四进一 六上一去五进一 七: 七上七 七去三进一 七上二去五进一 八: 八上八 八去二进一 八上三去五进一 九: 九上九 九去一进一 九上四去五进一 二、减法 直减 破五减 退位减 一 一下一 一上四去五 一退一还九 二 二下二 二上三去五 二退一还八 三 三下三 三上二去五 三退一还七 四 四下四 四上一去五 四退一还六 五 五下五 五退一还五 六 六下六 六退一还四 六退一还五去一 七 七下七 七退一还三 七退一还五去二 八 八下八 八退一还二 八退一还五去三 九 九下九 九退一还一 九退一还五去四
第21页
1. 机械计算机---巴贝奇和差分机
起因:数学家手工编制《数学用表》,出现大
量错误。
1834年:巴贝奇设计了差分机。 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 数的处理过程。 所谓差分,就是把函数的复杂算式转化为
巴贝奇
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差分机的设计
闪烁出了程序控制的灵光。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8页
2. 圆周率的计算史
实验时期
几何法 时期
分析法 时期
计算机 时期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9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