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作者:向东静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2期【摘要】“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化战略,文章以此为背景,主要探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并提出建议。

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企业应该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应该巩固和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和双边外交关系,并建立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的浪潮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追求利益最大化,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企业的部分项目仍呈现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近60个,从东向西横贯亚洲、中东欧和北非,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互利合作的广阔前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也给中国企业带来许多风险。

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政治环境、政策法规等不稳定因素给投资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包括战争、恐怖活动、政府变化、第三国干预、交易控制和投资限制等发生的风险。

政治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发生,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有些国家社会冲突异常激烈,政治风险根深蒂固。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有:第一,国内战争、族群冲突和区域内冲突的风险。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非仍然是世界上较乱的地区,种族众多,地区强国为争夺地区领导权频繁展开竞争,大规模战争更是加深了彼此间的矛盾,严重破坏和平和稳定,大大增加了政治风险。

第二,中国资源型企业面临更高的政治风险。

由于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本身的属性,争夺控制权会增加冲突和战争的风险,特别是石油,一直被认为是诱发冲突的主要因素,因为油价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它对政府和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中国企业在国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挫折。

第三,政府违约和投资政策发生变化的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国际交往,不断给予大量援助及投资。

然而,一些国家的内部改革举措和公众的态度使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遭遇巨大挑战,甚至处于尴尬的境地,使中国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政治风险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中国企业政治风险处理方式的不同将会加深或减小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

要减少甚至消除政治风险,首先,中国企业应该做好政治风险的评估工作,评估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政治因素;其次,建立监控和预警系统,跟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形势变化,及时反馈,有效地监控系统能够使中国企业在政治风险到来之前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最后,中国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使企业相信损失出现之后可得到补偿金。

二、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前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各经济实体在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时,可能会带来经济损失,主要表现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通胀或紧缩状况、金融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等方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制度与组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本身应是一个经济活动,各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存在着经济风险。

第一,通胀风险。

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较高,那么企业就会面临不确定性较强的投资环境,不发达、不完善的市场金融系统,金融监管不到位,从事正常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就会导致中国企业的进入门槛较高。

“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无法为中国企业提供全面保险,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抵御投资风险带来的冲击。

第二,利率汇率风险。

对外投资主要是以借入外汇和买入外汇的方式来支付交易的款项,在支付投资的交易款时,合同约定日与实际支付日之间的汇率变动直接导致中国企业的成本发生变动,使企业面临支付风险。

同时,企业在结算交易收入的时候,未来的收益也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对外投资所涉及的交易金额数目庞大,目标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随着国际利率的波动而波动,中国企业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来弥补利率必定带来的损失,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

中国政府应该深化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改革,积极改善双边经贸关系,帮助我国企业抵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风险。

中国企业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企业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支付方式,降低投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

为了保证能够有效的及时的规避风险,企业应该根据各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经济风险进行不断的观察和研究。

三、文化风险文化差异是指整个社会文化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由于分布特点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时不能忽视文化差异带来的严重影响,这种文化的差导致文化冲突、交易成本提高、整合困难,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实践,构成经营中的文化风险。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

因此,二者在经济理念、道德和价值观念上具有不同的感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的差异。

中国强调,在经营环境中应遵循市场竞争规则,尊重市场机制,重视竞争对手的合理权益及其诉求,吸取对手方的长处,强调人类是平等的,各类主体是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的,主张运用优胜机制激励他人,强调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

西方国家强调,充分竞争,有效竞争,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际经济社会中追求的仅是各自的利益,没有真正的敌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和利益交易,强调市场竞争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者生存的过程,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商务的基本机制是强权经济、强权政治和强权军事。

第二,道德观念的差异。

中国强调群体,重视集体利益,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中国儒家是从“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西方国家强调个体,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自由,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通过教育恢复善的本性。

第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稳定是一种价值观,使人们安分守己,强调温和、渐进,人们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家庭稳定,但思想保守,缺少开拓进取精神,同时中国是一个崇尚权威的国家,等级制度森严,人际交往中注重关系。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强调变化,追求创新,喜欢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从事商业活动时,交易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

总之,中国文化更注重群体意识,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意识。

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必须考量西方国家与中国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对其文化环境进行深刻的前提了解,可选择与我国文化差异小的国家。

同时将综合考虑本企业的产品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是否存在文化冲突,培养识别和处理文化风险的专业能力,及时规避因文化因素导致的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进行了分析,面对这些风险,本文对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具体建议如下:其一,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规模、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走出去”的目标国,可以优先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在企业国际化的早期阶段尽量回风险较大的中亚国家。

同时,中国企业应该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尽早对风险进行判别和研究,及时规避风险。

其二,中国政府应该巩固和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和双边外交关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沿线国家众多,分布范围较广,中国应该积极维持和巩固与他们的友好往来关系,加强高层领导人互访等政治外交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同时,应处理好同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深化政治互信,寻求各国的利益契合点,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其三,中国政府应该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建立多边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控制服务,保证金融机构的投资与贷款安全。

政府必须对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督,将所掌握的经营管理、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进投资形式,转变经营理念,及时处理问题,随时控制和规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总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因此,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有效地规避风险,优化战略布局,为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1]何茂春,张冀兵,张雅芃,田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3(36):36-45.[2]黄河,Starostin Nikita.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管控——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J].深圳大学学报,2016,1(33):93-99.[3]全诗凡,罗宏翔,姜建刚.经济风险、制度结构与海外并购股权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6,7:62-71.[4]孙朋军,于鹏.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落实“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6,2(30):83-90.[5]唐鹏琪.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以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为例[J].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2015:102-106.[6]王国刚.“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国际金融研究,2015,7:1-10.[7]王义桅,郑栋.“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J].东北亚论坛,2015,4(120):39-47.[8]于津平,顾威.“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风险与策略[J].南开学报,2016,1:65-70.[9]邹长胜,孙源.“一带一路”视角下国际工程项目经济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为背景[J].前沿,2015,3(377):55-58.作者简介:向东静(1989-),女,湖北武汉,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