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沈雁冰曾在《读<呐喊>》一文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
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篇二:狂人日记读书报告暗夜中的呼喊近来,仔细拜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心中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倍增。
在《狂人日记》这篇短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发出暗夜的呼喊,鲁迅先生是暗夜中的勇士和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导航者。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小说集。
《狂人日记》是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主人公精神错乱的“我”的十三篇日记组成,以一个荒诞的口吻,写了“我”从看别人被吃,到“我”不幸成为别人的口中肥肉,再到“我”不断地进行辩论斗争,再到最后“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吃人的人。
这是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有着深刻的寓意的故事情节。
人物分析:在《狂人日记》中,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精神错乱的狂人。
当“我”面对即将被吃的惨状时,“我”进行了无畏的反抗和深刻的自我反省。
当“我”面对无情的大哥和刽子手何先生时,“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这表现了“我”无畏的一面。
当“我”发现“历史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字缝里,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的时候,“我”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轻轻的反问,却重重地表达了对传统封建礼教的质疑,从而引起读者的反思,这表达了“我”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
小说中的狂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在等待被吃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我的妹妹同样是“被吃”的,“我”意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我”的反躬自省,也让人们知道,吃人的人最终也会被吃掉。
小说中与狂人对峙的是以大哥、何先生等为代表的庸众。
他们这些人是典型的吃人的人,却心里忐忑担心被吃。
他们是封建礼教的拥护者,又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
小说结尾部分,出现了一群新的主人公,他们是以“我”的妹妹为代表的孩子们。
鲁迅先生是以希望和绝望交织的感情来写这批孩子的。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是一种失望与希望掺杂在一起的感受。
“救救孩子”则表现了“我”对未来希望的呼唤!思想认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是一个矛盾冲突结合体。
首先是文言文序言和白话文内容的矛盾。
其次是孤独的狂人和以“大哥”为代表的庸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化与封建传统文化礼教的矛盾冲突,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自由的呼唤。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弊害”何在?乃在“吃人”。
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是一篇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宣言书。
这篇小说反映出鲁迅先生已经意识到,要想拯救沉沦的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必须在文化思想上解除封建传统礼教的压迫。
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在暗夜中发出呼喊,唤醒沉睡的国民向封建主义反抗!篇三:课程教案:狂人日记1山西师范大学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时: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学期:教材名称:语文□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学分:20 11 至20 11 学年第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2011年 7 月日教案1教学单元教案格式课程教案课程教案、教案评分标准篇四:著名作家简介现代作家(1919-1949):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包括中国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散文诗集《野草》《雪》等。
2. 《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
现当代作家:3. 《采桑子重阳》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代表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当代作家(1949-至今):4. 《雪地贺卡》选自:《思想起》。
作者:鲍尔吉?原野。
当代作家,已出版散文集《草木山河》等数十部作品。
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报告等均多次获奖。
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鲍尔吉?原野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5/《童年絮味》选自《舒婷文集(2)·梅在那山》。
作者: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原名龚佩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6、《生命》选自《2002年中国散文精选》。
作者:沉河。
原名:何性松。
当代作家,诗歌:《致》《孩子》《思想者》《乡村》散文:《生命》《几种手工》等。
7、《捡麦穗》选自《光明日报》。
作者:张洁。
当代女作家。
《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首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8. 《慈母情深》选自《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被称作“梁晓声北大荒知青小说三部曲”。
9.《落叶》作者:贾平凹(wā)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提出“大散文”观念,《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唐:10. 古体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11.绝句《秋词》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人。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与白居易为诗友,并称为“刘白”。
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正如李白之“诗仙”、杜甫之“诗圣”、王维之“诗佛”,刘禹锡被称作“诗豪”。
12.七言律诗《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