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四讲-群体心理与行为


8
4.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
• • •
消极的态度和做法: 不承认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把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对立起来; 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9

正确对待: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1.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解破坏型”
第四讲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群体基本概念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 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的两个要素是: • (1) 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 • (2)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 以控制相互行为。 “群体意识”——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 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的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 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19
法去附和大家的意见, 这是从众; 而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 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顺从。 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相比是非内在的,而是外在的。



是否出于自愿
20
(三)暗示、模仿和感染
• •
13
三、群体行为
从众行为
顺从行为
暗示
模仿
感染
14
(一)从众行为





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 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景中对占优势 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 “托”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 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
12
管理游戏6-1:解手链

P141 目的:了解群体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做法:将班级分为8人或10人(最好12人)为一组的若干 小组,每组围成一圈,要求每个成员记住自己左右手拉的 是谁的左右手,然后自由走动,站成一圈,每个成员左右 手分别拉着原先未走动前其他成员的左右和右手。大家共 同努力,将手链解开,围成原先的样子。



4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类型 组成因素 依正式程序组成 正式群体 以正式结构为本,产生心理认同 领导者常具有主管身份 主要目标为达成工作任务 结构具有重叠性 不具有一定结构形式 特性 结构单一性 具有一定结构形式
依人员自然交往而形成 非正式群体 由心灵组合为本,而产生无形结构
领导者不一定为主管 主要目标为满足成员需求
38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凝 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 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高凝聚力积极引导
低凝聚力积极引导 对照组 低凝聚力消极引导 高凝聚力消极引导
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生 产 率
时间
39
女子足球队的群体凝聚力与总名次的关系
21

(二)模仿 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态度等。 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
22
• •

(三)感染 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或者说 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 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相似性是其基本条件 感染分为三种类型: (1)个体间的感染,即发生在两个人或能够直接接触的 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 (2)间接感染,如企业简报; (3)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2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规章,成 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有稳定、正式结构 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 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
3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
15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第一,对群体的信任度。 第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三,群体的规模。 第四,群体的专长。
• •
第五,个体的自信心。 第六,责任感。 第七,性别差异。 在女性项目中男性遵从较 多 在男性项目中女性遵从较 多。
16
阿希实验 P118
17
思考:

在管理环境中,从众行为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从众的意义 从众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 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容易迫使人 “人云亦云”,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
5
2.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类型 亲缘型 时空型 情感型 爱好型 信仰型 利益型 特征 以亲属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 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同省、同地区、同学历等 或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人,如校友群体、同乡群体 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 球爱好者群体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汽车共乘群体(拼车)
40
案例分析:三个和尚的故事(p212)
41

问题: 1.为什么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反而降低了? 2.三个和尚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和尚个人品德是 否能够防止这种冲突? 3.如何从管理制度上调动三个和尚挑水的积极性? 4.危机(火灾)处理对提高三个和尚的群体凝聚力起到了 什么作用?
33
三、群体凝聚力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你们怎么看?
34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凝聚性或内聚力,它是使群体成员保 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 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 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它既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又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 心力,同时还包括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好感。
29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1. 维系群体的作用 2.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 行为的矫正作用 4. 惰性作用



30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 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31
他特殊!
32
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体的存在 与发展。 2.群体一致的行为,可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23
四、中国当前群体心理发展变化的特征

第一,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 第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 第三,非正式群体作用和影响范围增大。


24
第二节 群体动力
• •

“群体动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 提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B=f(P,E) B指个人行为; 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 因素; 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 气氛、群体压力、领导作风等等。
7
• • •
小资料:白手起家的D先生
P115 广东省中山市XB公司原总经理D先生,在改革开放大潮 中,从内地来到中山市闯天下,应聘进入当时一个规模很 小的工厂的XB公司工作。D先生凭自己的能力和独特魅力, 在厂内的地位直线上升。然后,他带领周围一班人,搏杀 商场,使XB公司靠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短短几年间享誉全国, 企业规模和利润剧增。但是,后来D先生与公司主要股东 在利润非配问题上发生争议,经多方努力,无法调和,致 使D先生辞职,放弃了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待遇。他移身 广东省东莞市,白手起家,东山再起,创建了BB公司,并 使BB公司在几年内得到迅猛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35
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曾提出一个计算群体凝聚 力的公式: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36
(二)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37



(1)低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与组织目标不 一致,同时群体的凝聚力也低,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没有什 么关系。 (2)低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支持组织目标, 此时就算是凝聚力很低,生产效率依然能够提高。 (3)高凝聚力、低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 标,生产效率的高低与凝聚力成反比,凝聚力很高,生产 效率越低。 (4)高凝聚力、高一致性,即群体的态度与组织目标保 持高度一致性,生产效率与凝聚力成正比,凝聚力越高, 生产效率也越高。
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士气
28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 守的。 小资料:群体规范的形成 (p123)
群体规范的 类型 绩效方面 形象方面 社会交往方 面 资源分配方 面
• • •
18
(二)顺从行为
顺从是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的 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产生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 : 1.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期许 ; 2.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 ; 3.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 。 P119小资料:彼得 莱茵金的实验 权力服从是顺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P119小资料:权力权威符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