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简史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
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Landolt)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Manley)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
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E=mc2)以后,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就有了新的认识。
在20世纪以前,科学家承认两个独立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现在科学家则将这两个定律合而为一,称它为质能守恒定律。
1993年1月28日在《经济日报》第四版发表报道《水真能变成油吗?》,是当时主流媒体上第一篇肯定王洪成的“水变油”的报道,宣称“水变油”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2.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A. 一定大于铁丝的质量
B. 一定小于铁丝的质量
C. 一定等于铁丝的质量
D. 不能确定
4.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A. 氮元素和氧元素
B. 氢元素和氧元素
C. 氮元素和碳元素
D. 氮元素和氢元素
5.从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
正确
..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