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演讲与口才 第二章

演讲与口才 第二章

• 第三,保持住,体会一下腰部的胀满感及小腹的 紧张度。
• 第四,撮口,将气息缓慢地均匀地呼出,或者发 si音、u音将气呼出也可以。
站姿状态
• 第一,人站直,全身放松,两肩不要抬起来, 小腹微收,两肋开,腰渐紧,产生一种把花香 慢慢地吸进去的感觉。
• 第二,保持住,再缓慢均匀地呼出。或者也可 以采取这样的姿势:人站着身子稍向前倾,弯 下腰似去闻花香。
演讲与口才
— 1—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二章
口才训练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声音训练 02 常见口才训练方法
— 3—
知识目标
理解发音效果的训练方法 掌握音调变化的训练方法 掌握节奏的训练方法 掌握口才训练的一些方法
能力目标
能熟练掌握发音效果、共鸣控制和节奏的训练方法 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训练口才
从古至今戏曲、歌唱等艺术中,发声非常讲究用“丹田气”。 所谓“丹田气”并不是“丹田”部位能够产生气流,或扩大气流,而是指加强
“丹田”这部分肌肉的作用,用它来顶住气息的回收,增加呼气的力量。 在气息控制中,“丹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气息的支点。
— 12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第一,发“a”“i”的音,感觉气流越 来越集中到硬腭前部,从听觉上感到声 音越来越集中、圆润、响亮。
第二,打开牙关,反复发韵母 “ai”“ei”“ao”“ou”,体会声束 沿上腭前行,“挂”在硬腭前部的感觉。
第三,发较短促的音,使声束打到硬腭 前部,这时鼻腔也有微弱的振动,可体 会一下微量的鼻共鸣。
— 26 —
01 声音训练 1.2 音调变化训练
升调(↗) 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如: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
是树? (茅盾《白杨礼赞》)
降调(↘) 前高后低,语势下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
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如:这些海燕呀,享受不了战斗生活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高尔基《海燕》)
— 28 —
01 声音训练 1.2 音调变化训练
1.2.3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 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① 由于艺术语言要求声音纯正、音色优美,所以声带的运动情况及音响要求就不 同于生活语言,它要求使用适合本音的共鸣腔。
② 在发音过程中,口腔开合的大小与声带松紧的配合要恰当。 ③ 每个音的共鸣都有自己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是舌头高低伸缩变化形成的。
— 24 —
01 声音训练 1.2 音调变化训练
1.2.1 声调
— 9—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1.1.1 气息控制
气息是声音洪亮悦耳的原动力。关键在于把握适度,用 力得当。
气息是催发情感、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气息控制是艺术语言工作者学习发声用气的第一步。 学习气息控制的目标:掌握气息运用的基本方法,对气 息进行动态的把握,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够灵活调节和控制 气息,使声音稳定,富有弹性和色彩。
口才是训练之后获得的一种技术
• 良好的口才,必须经过严格的、刻苦的、长 期的声音训练,在熟练掌握了声音的运用技 巧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
• 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 的培养。
— 8—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发音效果,是口语表达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要求是:
✓ 发音准确清晰、清亮圆润、富于变化,没有痉挛、颤抖或飘忽不定的情况; ✓ 字音纯正,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 ✓ 能够恰到好处地控制音量、音调和节奏的变化。
— 19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以口腔共鸣为主的共鸣特点
口腔是构成人类语言的重要场所,是形成语言最主要的共鸣腔。口腔 主要提供泛音共鸣,如果能够出色地运用它,那么字音的清晰、饱满,音 色的明亮、圆润就有了保障。
注意: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口腔共鸣并非越强越好,要适度,不然会使泛
音贫乏,出现字音模糊不清而产生“音包字”的现象,影响字音的清晰度。
深浅法:
进气量大,气息就吸得深,丹田用力就大。 进气量小,气息相对吸得浅,丹田用力就小。 有声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决定了气息状态必须 富有变化。可以通过控制丹田用力程度来表 现不同的声音色彩。

气息
强弱法:
调节的方法
有声语言声音的刚、柔,不仅与气息的深浅 有关而且与气息的强弱有关。气息的强弱变 化,可以靠吸气深浅、进气量的大小来调节。 但气息强弱不同,主要还是呼气时的力度变 化所至。
声调也叫“字调”,就是一个音节在发音时 的高、低、升、降。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声、 韵、调配合,共有1300多个音节。
— 25 —
01 声音训练 1.2 音调变化训练
1.2.2 句调
句调我们通常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 调是贯穿整个句子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 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 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共鸣方式
艺术语言采用以 口腔共鸣为主、以胸 腔共鸣为基础的声道 共鸣方式。
声道共鸣 以口腔共鸣为主的共鸣特点 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共鸣特点
— 18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声道共鸣
声道由发音器官构成,像一个由风箱、管子、阀门和腔体组成的空气装置。肺就 是一个活动的风箱;气管可看作管子;声带、双唇、舌、软腭都像是一个个可活动的 阀门;而腔体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
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情、气、声的完美结合是表达者追求的较高境界。 俗话说“气随情变”。不同的感情色彩,总有不同的气息状态与之相对 应。
— 13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气息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1)避免气息僵化 ✓ (2)吸气的时候切忌耸肩 ✓ (3)气息要有流动感
— 14 —
胸腔共鸣练习
音高变化的共鸣练习
第一,用高、中、低三个声区来发出各 韵母“a”“o”“e”“i”“u”“v” 的延长,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状态。
第二,发上声字来体会胸腔振动的感觉, 发慢一些。
第三,发“h-i”“h3”的音,由低到 高一声声弹发,体会声音从胸部发出来, 胸部响点随着声音高低的弹发而上下移 动。
逻辑思维 — 10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气息控制的要领, 是指胸腹联合呼吸状态下的气息控制。
吸气的要领
吸气时,全身放松,肩不要耸起来,口 鼻同时进气,吸气肌肉群收缩,把气吸 到肺的底部,感觉两肋得到充分的扩展, 膈肌下降,腰部鼓起来,裤腰渐紧,腹 部肌肉向小腹丹田处呈收缩的感觉,腹 部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腹壁“站定”, 为呼气控制做准备。
以情调气:
疾徐法:
气息的疾徐一般通过吸气节律的快慢来调节。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语言表达时心理节奏与 语速和吸气速度是基本吻合的。
补气与气口:
有声语言表达,气息应该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在语句当中或句子之间时 常要灵活补气。补气分换气、偷气、抢气、 就气几种情况。 气口则与补气的多少、语速的快慢、个人气 息能力的强弱有关。补气时一定要找好气口, 不能影响语意的连贯。一般语速快气口少, 语速慢气口多。
采用声道共鸣时,在感觉上有一根弹性声音柱, 从小腹拉出来经胸部垂直向上又经口咽部转而向前, 沿着上腭的中纵线流动,“挂”于硬腭前部,透出口 外。
这时候脊背直而舒展,颈前部肌肉放松,保持咽 管通畅。胸部放松,胸部放松的时候能感觉到胸部的 振动感,声音像从胸部响点透出来。吸气不要太多, 吸气太多不好控制,容易感到胸口憋,声音出不来, 不利于胸腔共鸣的调节。
— 15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1.1.2 共鸣控制
所谓共鸣,就是气息在口腔、鼻腔、胸腔中相互碰撞而产生声音 的统一性。共鸣腔一般分为三处:头腔、口腔和胸腔。
头腔指硬、软腭以上的部分(包括鼻腔),这部分属于高频泛音区, 它使声音高亢、响亮;
口腔指硬腭以下、胸腔以上的各共鸣腔体(含咽腔),这部分属于中 频泛音区,它使声音丰满、圆润、庄重;
胸腔指喉部以下部分,这部分属于低频泛音区,它使声音浑厚、低沉。
— 16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人们说话或演讲一般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 略带鼻腔共鸣。要想获得理想的音质,就必须使喉腔、咽腔、口腔、
鼻腔、胸腔共同协调工作。
— 17 —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学习目标
CONTENTS PAGE
— 4—
1.这位演讲者采用特殊停顿法,你认为效果好不好? 2.请分析这位演讲者说话时的音调和节奏。
— 5—
同样的场合,同样的话, 为什么不同的人讲出来,效果却大不一样?
— 6—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1.2 音调变化训练 1.3 节奏掌握训练
01 声音训练 1.1 发音效果训练
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过土地》)
— 27 —
01 声音训练 1.2 音调变化训练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呼气的要领
呼气是整个气息控制的关键。呼气时, 吸气肌肉群不能马上松动回弹,小腹仍 保持收缩状态牵制膈肌和两肋,随着呼 气肌肉群回弹式的全面回缩,两肋才缓 缓回缩,膈肌缓慢上升。小腹逐渐放松, 气流缓缓地均匀地呼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