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唐代陶瓷及其特点

(完整word版)唐代陶瓷及其特点

唐代陶瓷及其特点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类雪”来形容。

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

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质感,光泽程度上确实要比白瓷更为优秀。

然而现在,中国的青瓷可以说是不怎么常见了,现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珐琅为主体。

虽然青瓷在中国已不再出名,却在韩国生根发芽,青瓷也早已成为韩国的国宝韩国的专利。

再说白瓷,白瓷洁白如玉,色泽胜雪,从唐代瓷器中可见一斑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华丽,而是喜其清洁如冰,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无瑕,清洁不染,清凉无为。

这点和后期崇尚繁琐奢侈的华而不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我们再看看后世的玉,不是与传统精神相符的简洁明快,而是多为繁乱华丽的玉雕,过于强调人为修饰,从而忽略了玉质朴的天然本质。

所以,从根本上说,玉和瓷器一样,已失掉了它原有精神与内涵。

唐时期的瓷器不仅光洁玉润,象征着人性的饱满和谐。

色调上更好用冷色调,清雅
而不浮夸,从某中意义上说,也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中清谈无为,不与世争,戒骄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质。

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气圆和。

在茶具上,唐宋茶具多以托盏,托杯为主,直接影响到日韩,而后来的茶具,多倾向于盖碗,明清式提梁壶,紫砂,因此也很少见到唐宋时期的茶具样式了。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见的还有秘色,黄柚等瓷器。

更多的器物以玉为主,充分说明了那时人们对玉的偏爱。

秘色瓷,不仅色泽如冰,更因为其光洁到碗底如同盛满水的程度而为人所知。

唐代的黄釉,虽为亮色,但也不像后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过分夸张色泽,显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淡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乱真。

唐代的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典雅与华美,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

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

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瓷器做为日常生活器皿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

唐代如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大的发展起来并部分代替了金、银用具。

唐代的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了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

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文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唐代后葬之风很盛,主要做为随葬用的三彩器,也随之迅速发展。

上述种种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在唐代已不在出现,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式圆柱形短流的执壶。

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

盘口壶壶口也有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一般作椭圆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献上,称为“注子”,顾名思义
应当是当时一种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窑中均大量生产,形制也大体相同。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

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还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银器烧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还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现。

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这种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南北各地的瓷窑都进行生产,尤其在北方广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隋代的高足盘,唐初的北方瓷窑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烧制,但形制有改变。

隋代的喇叭状高圈足已改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较隋代精致。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形制也大体相同。

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

另一种碗近似钵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

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

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

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

陆羽《茶经》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

孟郊、卢仝、皮日休、郑谷、徐夤、陆龟蒙、韩偓等诗人,也都有赞美茶瓯的诗句,给瓷制茶具增添了声价,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

与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称“茶托”与“茶船”。

越窑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茶碗中,还有碗托连烧的。

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状,茶碗则作花瓣形,非常和谐,再加上越窑翠青的釉色而更显雅致,所以唐末诗人徐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为“嫩花涵露”,是绝妙的描述。

刑窑白瓷壶与玉壁形底的碗、盏托等与越窑所生产大体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经出现,唐代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则较少见。

瓷砚多为圆形,魏晋时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

隋代除蹄足外还有珠足和滴足。

唐代瓷砚则向多足、镂孔圈足发展。

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

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有大、有小,小者数厘米,大者近尺,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

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然而陶器却有十分富丽的彩釉。

这种彩釉陶一般有黄、绿、紫、褐、蓝等色,近年来还发现有黑色釉。

因为一件彩陶上基本有三种以上的色彩,故世人称之为“三彩”。

彩陶早在北齐就已出现,安阳北齐范粹墓和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有彩釉陶器,
其中有白釉或在黄袖中挂以绿色彩条。

唐三彩则是白、黄、绿或黄、绿、蓝、赭等色釉同时在一件陶器上交错使用。

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彩釉形
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陶的造型有器物和人物,其中佣是富有特色的雕塑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意义。

唐三彩对国外同类艺术有巨大影响。

传到朝鲜以后,当地人民在它的基础上创制成一种彩陶,名为“新罗三彩”;日本仿制三彩也得到成功
,称为“奈良三彩”。

三彩器物上还采用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其图案以宝相花和小朵花卉居多。

三彩佣题材十分丰富,有文吏武官、男女侍从,
各族人像、乐舞游园。

还有镇墓神兽、十二属相。

以及牛、马、羊、驼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