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
承德历史悠久,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此修建行宫“避暑山庄”。

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河北承德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一热河都统署
在承德市东省府街。

初建时是清热河总管衙门,乾隆三年(1738年)改总管为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年)升为都统,皆署其处。

热河都统辖承得府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

1914年设立的热河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置的热河省,其政府仍在此地。

今署内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热河城隍庙
在承德市西大街文庙西路北。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

正殿乾隆帝御题额曰“福荫财疆”。

庙内有乾隆御制《热河初建城隍庙拈香瞻礼八韵》有序石碑,详载城隍庙营建始末。

热河文庙
在承德市西大街城隍庙东。

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776-1779)。

落成时,乾隆帝亲往祭奠。

占地2.89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仅次于曲阜孔庙。

今仅存部分建筑。

避暑山庄*#
在承德市区北部。

又称承德离宫,或称热河行宫。

群山环抱,地
势高峻,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峻工,建筑物达110余处,总面积564万平方米,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背山面湖,山峦起伏,宫殿亭榭掩映,风光旖旎,巧夺天工。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

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散布其中,各景随四时变化,取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命名,集中我国南北方建筑布局的特点,综合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的风格。

使山庄成为我国各地胜迹的缩影。

与山庄东面的北面巍峨雄伟、具有民族特色的外八庙一起构成辽阔的文物风景区。

丽正门
避暑山庄正门。

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

中门上方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取《易经》“日月丽乎于天”之意,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刻成,它和门内上方乾隆题诗“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象征为国内各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统一。

澹泊敬诚
在丽正门北,是避暑山庄正殿。

殿内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

面积583平方米,殿内楠木浓香扑鼻。

清帝每年万寿节和举行庆祝大典时,均在此接见国内各民族首领、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二四知书屋
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

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

四知取《周易;
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

这里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处理军国要务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

烟波致爽
在避暑山庄正殿澹泊敬诚殿之后。

为清帝的寝宫。

康熙帝谓此“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殿因此得名。

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跨院。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携东、西宫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殿。

嘉庆和咸丰帝病逝于此。

云山胜地
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

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

楼上西间原为佛堂莲花室,内供青玉观音一尊,每当中秋月,后妃于此祭月祈福。

松鹤斋
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

清圣宪皇太后(乾隆母)和嫔妃居此。

乾隆帝取松鹤益寿延年之意题名,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

绥成殿乃嘉庆帝为皇子时读书起居之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后,在此供奉清朝历代皇帝之神位。

乐寿堂是圣宪皇太后居拄的寝宫,嘉庆帝晚年亦常居于此。

万壑松风
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之北。

是宫殿区最早的一组建筑。

这组建筑是康熙帝批阅奏章、召见百官和眺望湖光山色之地,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六景。

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极佳。

乾隆帝髫龄常在此聆听祖训,
即位后改名纪恩堂,并作《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一文纪念乃祖。

殿后为鉴始斋,系乾隆幼年在山庄读书之所。

卷阿胜境
在避暑山庄东宫的最北部。

原为乾隆帝奉母进膳处;也是清帝在澹泊敬诚殿举行庆典后,赐各族王公小宴茶点之所。

水心榭
在避暑山庄东宫之北。

御笔题额,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

榭东原有仿苏州狮子林建的文园狮子林,内有十六景,玲珑秀丽,是山庄园中之园。

芝径云堤
在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之北。

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景。

仿杭州西湖苏堤形式而筑。

堤穿湖而行,为湖区主要风景观赏路线。

堤岸垂柳成荫,平沙如雪,湖光波影,胜趣天成。

月色江声
在避暑山庄水心榭之北。

为一椭圆形岛屿。

门殿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处。

房后莹心堂,亦为清帝书斋。

“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前后《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

冷香亭
在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岛上。

山顶乾隆题额为“冷香亭”,取意于山庄内荷花深秋未谢而与晚菊寒梅同韵,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二景。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三无暑清凉
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门殿。

四面皆水,景色隽美,夏日凉爽清幽,康熙帝因题此名,并列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三景。

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因正宫尚未建成,帝多在如意洲处理国事,接见百官。

观莲所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南端。

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四景。

乾隆、嘉庆诸帝和后妃常于此赏荷纳凉。

金莲映日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观莲所之北。

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四景。

原有康熙题“金莲映日”匾额。

水芳岩秀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

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五景。

沧浪屿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乐寿堂西北。

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七景。

北檐原有康熙“沧浪屿”题额。

一片云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乐寿堂之东。

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八景。

殿后有楼,乾隆额曰“一片云”楼北原有戏楼一座,帝后及王公大臣观剧于此。

烟雨楼
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

清乾隆帝南巡,见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景色秀丽,遂摹其图,并于山庄内按图兴建。

二层中间悬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金山
在避暑山庄澄湖东侧。

包括“康熙三十六景”第十八景的“天宇咸畅”和第三十二景的“镜水云岑”两组建筑。

康熙帝南巡,欣赏江苏镇江金山景物,因于山庄内仿造此景。

莺啭乔木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

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二景。

系八角卷棚式敞亭。

是聆听林中莺声鸟语所设的一处苑景。

水流云在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

为“康熙三十六景”最后一景。

濠濮间想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

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七景。

原亭内设御座和康熙、乾隆两帝的诗词。

万树园
在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

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占地870亩。

有乾隆帝御书“万树园”碣,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

园内不施土木,按蒙古民族的风俗设蒙古包数座,乾隆帝曾在此接见杜尔伯特蒙古首领三车凌、土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及西藏藏活佛班禅六世等。

还在此接见过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以及缅甸、越南、朝鲜、老挝等国使节,并宴表听乐等,有《万树园赐宴图》等画传世。

河北承德名胜古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