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张学良——读《张学良传》有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张学良先生。
尽管在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对这为曾经的英姿飒爽的大将军的评论总那么的两级分化,对他这人生的意义的评价是那么的褒贬不一,但是,在读了他老人家的传记之后,我个人来说,十分认同周总理的说法。
我认同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他身上待遇哦一个凡人应该有的真实感。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那是因为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呀。
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
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能活100多岁如何如何的,尽是那四傲视说话,说那也是说说,权当玩笑罢了。
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就只有那两件事,一是918,另一个,就是是西安事变了。
918事变,无需多说,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
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
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在处理918事变上也有着不可推卸的果实责任。
因为,他没有采取抵抗、反击的动作。
他面对侵略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
英雌,我看来,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政局的责任。
再说西安事变,其实看过各种张学良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直性子人,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这种性格的人处于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是很容易出事。
也许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的存在,才会有显示变得发生。
回到西安事变本身上,当时的张学良身背国恨家仇,头上顶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当然不是滋味。
而蒋介石调东北军去西北打仗,这既令东北军因远离乡土而致士气低落严重受挫,又因为蒋介石不停的催战而使华北面临的危机如遇加重。
在中国人继续打中国人,与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御外辱这两个选项上,如果让其他的政治家去选择,也许他们会踟蹰不前,或希冀第三条路。
但是在单纯的张学良这里,没有其他的答案!选项对于他来说,其实就只有一个。
西安事变过去好久了,现在有些吃饱了撑着的人发出种种非议,他们就想不到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么蒋介石当时势必调“中央军”精锐到西北打红军,双方如此消耗下去,到了七七事变之时,面对日军的突然侵略,我们中国人拿什么抵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是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命运挽回了局势。
再次回到我的观点,就是张学良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是合格的中国人!不计私利的政治家,在政坛上也许会被看做傻瓜;不计私利的军阀,除了张学良将军找不出第二个。
西安事变只是张将军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一个失去故土的东北人,一个身背国恨家仇的将领的本能做法,真正让张将军永垂中华青史的,则是东北易帜那黑土地啊,奉系的地盘,可是张作霖和一帮能人将士用十几年打下来的。
作为东北的地方军阀,张家又怎会无条件服从任何人的号令?当时东北军又十万之众,打内战可使一股强大的力量啊,然爱国张家征得不买蒋家的账,蒋介石亦无可奈何。
更何况小日本视东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蒋介石又对日本人有三分惧意,所以南京国民政府对奉系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皇姑屯事件之后,把日本鬼子戏耍的恼羞成怒的张大帅被炸死,东北的大权,落在了不到30岁的张学良手中,东北的前途,也掌握在他的手里。
何况在东北举足轻重的元老们,大多看不上蒋介石,张学良大可自立山头树反对易帜。
在当时,如果换成是你或者我,那会怎么做?实话实说,凡有一点私心的人,都不会放弃这么巨大的利益诱惑而去服从一个刚刚和自己打完仗的政权。
但是张学良就是张学良。
1928年底,东北易帜,中华民族再次统一。
有人说,这不都是张学良一个人的决定吗?东北已经在自己的手里了,像将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有什么难的?但是,这么说的人要知道,当时日本人的势力是有多大,气焰是有多嚣张;还要知道,当时东北高层内部的反对声有多激烈,张学良是顶住多少的压力。
况且,在当时的强权时代,如果一块领土没有国际法的认可,弱势的一方你是不可能守住的。
那外蒙古,从清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但是到后来就是保不住。
东北也同意道理,如果张学良不易帜,那么东三省当时就不是国民政府管辖,以后出了什么事,你真的说理都没地方说,苏联人能让贫瘠的外蒙古独立了,要是某个列强硬是不放过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四万万人又有谁又底气说不?!所以说,东北易帜从形式上使中国完成了统一,从这以后无论哪条国际法,都不能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即便日本人强占东北并扶持傀儡政权,一样不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正是因为东北易帜,二战后东北才能顺利的回到中国的版图,从这一点上说,张学良将军当之无愧的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敢问在如今的台湾,又有哪一位仁兄,能像张伟人那般,站出来,宣布台湾易帜呢!时光流转,现在张将军早已作古,但是爱其巍峨的身影后,仍然断续传出人们的不小议论声。
在近现代的中国,有很多被追捧上神台的英雄;在当代的中国,被追封的英雄和被翻案的“好人”也不在少数,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张学良将军所做的、真正惠及后代的事迹呢?放弃私利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在先,力挽民族危局于即到在后。
还是那句话,他也许不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但是他是个对民族立有大功的中国人。
论张学良将军张学良将军,这位曾在中国历史上极具震撼力的人物。
当我品读他的一生时,内心颇有感触。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身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进张学良将军。
东北易帜,是奉张割据东北地方政权一件大事,易帜以前,张是关外王,易帜以后,就成了地方政府,听命于国民党中央了。
从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张学良之果断与民族气节。
因为在决定这个问题时,内有老臣宿将之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之威胁利诱,要冲破这两大阻力,不是很容易的事。
回首1928年的东北,日本军阀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原期必然引起东北内部之混乱,可以乘乱攫取东北更多的权益,岂料张学良能平静无事继统大业,局势稳定,使日本无机可乘,乃改变手法,鼓励引诱张学良拒绝南方国民党之招降拉拢,由日本大力支持。
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方抗衡。
可谓“日本人”之心,路人皆知。
日本处心积虑要侵吞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的基本国策,是决不会改变的,日本军阀是把中国的满蒙看作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对东北的侵蚀,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日本对张学良威胁利诱。
可见,武力权势无法使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信念及对祖国的忠诚。
张学良心中明白:换不换旗这是关系东北前途,也关系中国大局的问题,日本不愿意我们换旗,其用心所在,大家都清楚,就是要要挟东北独立,但要俯首听命与他,做一个傀儡。
这等于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历史罪人,再者,先大帅尸骨未寒,岂能认贼作父,良心上也不许。
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合理对付日本,换旗以后,北伐军要进兵关外,师出无名,而且只要拥有实力,也不会失去自主。
张就这样冲破了外部与内部的阻力,东北易帜。
从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力量继续存在,这样,中国完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统一。
且不说家仇,试想,如果张学良将军在日本的诱惑下同意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政权。
众所周知,东北是日本打开中国的门户,如果日本阴谋达成,内外勾结,日本将以东北为根据地,进一步加快侵略中国内地的步伐。
用国的资源,人力攻打中国政府,杀害中国百姓。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张学良将军将民族大义展现的淋漓尽致,更像日本人展现了国人的气节。
但为什么对于日本入侵东三省,东北军不抵抗?张学良在一次回答记者问题时,明确回答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可能要占领全中国,我想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借口扩大战事。
我们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最后不能‘杀不出血’。
杀到全中国来了,我们只能拼死一搏。
我承认那时判断失误。
”我想,除了所谓的“错估局势”,张学良可能还有不愿意直说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如果抵抗就是全军覆没。
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中国军阀们,都使靠部队多少存在的,没有了东北军,就没有了张学良的地位。
张学良曾为争夺铁路权率东北军和苏俄军队交过手,结果大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
那次惨败,等于向日本展示了东北军不是东北虎,而是纸老虎。
1933年3月热河一战,日本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可想而知东北军的战力。
当时进攻东北的日本军队只有几万人,而热河失手,故张学良的体力和精力,知识和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另外,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
东北军的不抵抗使张学良东北易帜的英明黯然失色。
从整个抗战北京来看,蒋介石对张学良在东北不抵抗基本是持某种默许态度的,主要原因是蒋对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实力悬殊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倾向于忍让、不扩大事端,以争取事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学良采取不抵抗,在策略上也不完全是错,它可以为国民政府保存一定军事实力,以后从长计议。
因此可以说,东北不抵抗是张、蒋两人的共识。
东北军的不抵抗使学良东北易帜的英明黯然失色。
我个人认为张学良的不抵抗也都有他自己的酸楚。
如果张学良没有东北军做后盾,蒋介石恐怕不会容忍张的存在。
西安事变再一次将张学良将军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双十事变,全国的目光聚集西安。
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热河是受后,全国舆论沸腾,责骂政府无能、不抗日。
据大陆作家王朝柱的《张学来那个和蒋介石一书(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93年出版)中引用的张学良秘书王卓然当年的日记,热河失守后,蒋介石曾和张学良密谈,蒋介石说,现在全国群情沸腾,我们两人(指张蒋)同乘一条小船,现在风浪太大,必须下去一人否则船沉;将来军事平稳,下船的人再上来,张学良表示:“我身体不好,精神萎靡,东北失守…….这次热河失守,我更是责无旁贷。
愿引咎辞职。
”随后张学良下野,去欧洲“考察”。
从此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
“本来是张、蒋的共识——为避免扩大事端而不抵抗,最后责任落在张学良一个人身上。
张学良的痛苦、压力可想而知。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