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外科学: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口腔颌面外科学: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通过模型外科可发现手术时可能出 现的合干扰,指出术前调合或矫正的必 要性。为同时存在的一些牙颌畸形找到 有效治疗方法。按模型外科调整后的牙 弓形状及合关系制作咬合板。估计术后 疗效。
模型外科的方法、步骤
方法:
全牙弓颌面关系调整: 如下颌前突 部分牙弓颌面关系调整:如双颌前突
步骤:
转移合关系至合架: 取模、选合架、上合架
牙的问题----正畸治疗 牙和颌骨都有问题:
正畸+正颌 正畸联合正颌矫治牙颌面畸形
正畸科医师与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对病例进行讨 论 , 制定一个共识的治疗方案
二、分类及诊断
William H. Bell 分类法
上颌骨发育过度 上颌骨和面中份畸性(不足)
下颌骨发育不足 下颌骨发育过度
3. 模型外科及咬合板制作
模型外科的概念
根据临床检查、 头影测量分析及效果预 测,将转移到合架上的研究模型作观察分析、 咬合关系调整、截断、拼对等试验,最后取 得较满意的咬合关系,该过程即为模型外科。
模型外科的作用
以实体结构模拟牙颌关系,在合架上 进行模型外科试验,以取得协调的长宽高 度。为取得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提出手 术补充方案和部位。通过模型外科估计手 术切断牙弓时去骨量大小及形态。
双颌前突 非对称性(下)颌骨畸形
开合 颏畸形
北医大正颌外科分类法
前后方向畸形
上颌前突 上颌后缩 下颌前突 下颌后缩 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 上颌后缩伴下颌前突 双颌前突 单纯颏后缩
垂直方向畸形
伴开合畸形的长面综合征 不伴开合畸形的长面综合征 短面综合征 下颌角肥大伴嚼肌肥大
左右侧方向畸形
半侧颜面小颌畸形 单侧下颌髁突肥大(或骨瘤)
移动骨块与以下因素有关
移动骨块越小,发生骨坏死和牙髓坏死可能性 越大。移动骨块的距离越大,软组织营养蒂血 供损害越大。移动骨块水平截骨线离牙根尖越 近,牙髓坏死可能性越大。移动骨块的软组织 蒂在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大。
四、治疗
术前正畸 手术治疗 术后正畸 术后随访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术前正畸
排齐牙列 牙体长轴去代偿 重新安排截骨间隙 降低Spee氏曲线
术后正畸
关闭间隙 移动个别牙 调整尖窝关系 达到咬合平衡
手术适应证
颌骨骨性不协调,不能单纯由正畸治疗矫正者 无全身系统疾病
无口腔牙体牙周疾病或疾病已得到治疗或控制 患者身体发育已基本稳定 年龄 骨龄
患者无明显偏激心理及不稳定情绪 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同意手术方案
状突定位钢板的应用
7.手术方法
1).上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
(anterior maxillary subapical osteotomy)
目的:向后或向后上移动上颌骨前部
2).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
(anterior mandibular subapical osteotomy) 目的: (1)保持颏部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向
伴升支及下颌骨过长
诊断
临床检查(非常重要!) 拍头影测量片(头颅定位正侧位片) 拍全景片 制取全牙列石膏模型 照正侧位彩色相片 CT及三维CT
根据临床检查 , 头影定位测量 片上相关角度和平面的测量及石膏 模型的研究 , 作出畸形类型的诊断
三、生物学基础
正颌外科移动的骨段实质是牙-颌骨-软 组织的复合带蒂易位移植。Bell等发现颌骨 不仅接受骨内的离心性血供,同时亦接受周 围软组织的向心性血供,这种双重血供使颌 骨拥有丰实的血供。结论:上下颌骨、牙槽 骨只要一侧的粘骨膜与之相连, 就可使该骨 段成活并在移位的位置正常愈合。
标志参考线 切割、拼对模型并固定
注意事项:
模型质量要高 切割线尽量要窄 应尽量达到最好的咬合关系 参照头影测量分析 应于合架上完成
定位合板的制作
单合板的制作 双合板的制作
双颌手术时,如Le Fort I型截骨+BSSRO 先上后下,上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时亦可先下 后上。
戴用时间:有坚强内固定时2~3w,上颌多 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时6~8w。
治疗方法
正颌外科治疗方案及过程
选择手术方案 手术效果预测 模型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1.选择手术方案
根据临床诊断并结合专科医师 的经验及患者的要求制定手术方案
2. 头影测量分析及术后 效果预测
传统的X线头影测量(手工) 计算机模拟预测系统(CASSOS)进行 头影测量分析及效果预测(二维)
三维CT影像重建及模拟系统
带基托咬合导板 普通咬合导板
4.手术过程
手术截骨 移动截骨块 咬合导板就位 小或微型夹板内固定 (必要时颌间弹性牵引)
5.手术器械
6.骨段固定
Le Fort I 型截骨 上颌前牙根尖下截骨 多片段 Le Fort I 型截骨 扩大 Le Fort I 型截骨
下前牙根尖下截骨
下颌后牙根尖下截骨 下颌体部截骨 BSSRO的固定 颏成形术固定方法 BSSRO或双颌手术时髁
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一、概念及简介
先天性或/和后天性因素所致的颌骨 与牙列的发育性和获得性畸形
临床表现
咬合关系紊乱与面中、下1/3比例失调 面部畸形或不美观
牙颌面畸形的病因
多数病人: 确切病因未能确定 少数病人: 外伤(如TMJ强直)、 髁突 增生 、 长期口呼吸及咬指或笔等习惯 可能病因: 遗传因素、胚胎发育障碍、 口腔不良习惯、疾病及外伤等
目的: 前徙上颌骨 上升或下降上颌骨 左右方向旋转上颌骨
目的:向后移动下颌骨
5).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
(sagi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目的:前徙下颌骨 向后移动下颌骨 旋转下颌骨
6).全上颌骨水平向截骨术 Le Fort I 型截骨术
( Le Fort I osteotomy ) ( total horizontal osteotomy of maxilla )
后移动下颌骨前部
(2)保持颏部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下 降或上升下颌骨前部
3).下颌骨体部截骨术
(mandibular body osteotomy)
目的:向后移动下颌骨前部 旋转上移下颌骨前部
4).下颌升支斜行或垂直截骨术
(oblique or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