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角度浅析女性就业遭歧视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女性就业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当前性别歧视是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章主要从传统文化方面对我国就业市场上女性就业遭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女性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女性就业歧视
一、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
据联合国妇女署有关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城市中女性的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7%,农村女性的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9%,但是到2012年,在城市当中,女性收入只占男性收入的67.3%,农村地区女性收入只占男性收入的56%。
国际劳工组织列出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大约120家国有企业当中,只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是女性。
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有45%的妇女依然没有工作,男性的失业率只有19%1。
这意味着,中国女性还没有真正打破她们就业发展的局限,商界依然是男人的天下。
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对歧视女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
以上资料说明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一)“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就业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时至今日,女孩的出生对不少中国家庭认为还是一个遗憾;在本人执教的学校班级中发现,父母对男孩的教育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女性常被归为优柔怯弱等性格弱点的集合体,在与男性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强女不如弱男”的观念使女性失去了很多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一个女
1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国家项目经理汤竹丽2012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
人能当个科长就不错了”、“男人怕娶强女人”的意识更多的是对女性追求事业成功的贬抑;这些无意识反映的对女性带有明显歧视倾向的性别文化普遍反映在女性就业当中,它只承认女性的生理性别,忽视甚至抹杀女性的社会性别。
这些都在本质上体现了性别关系的不平等,使女性在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占有上远远少于男性,严重制约了女性的就业和良性发展。
(二)传统性别分工和阶层分化的局限性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性别分工,“男尊女卑”是一种阶层分化。
性别分工将中国传统女性置于男性的从属地位,传统把中国女性围困在了斗室之中,而阶层分化更是禁锢了中国女性的脚步。
即使在现代社会,虽然中国女性中的上流高层比起普通女性而言有很大的先天优越条件,但是她们的言行依然处在父权制和家族利益的约束下,“白富美”固然令人羡慕,但“门当户对”“大局利益”等现实中的利益博弈依然可能是她们内心不自由的根源。
时代在变,然而这些传统的东西却已深深的沉淀在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现在,很大一部分的中国女性依然围绕着厨房转,“社会对妇女家庭角色的期望不但没有改变传统的要求,而且又加上更多的内容”,女性生活充满矛盾与冲突,使她们在社会就业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三)中国女性缺乏独立主体意识2
首先,由于受各种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就业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相当多的女性在择业时习惯于顺从父母意志,依赖他人的帮助,往往因平时欠缺各种积极准备和科学判断能力,以至在面临激烈竞争和多种机遇时,瞻前顾后难下决断,从而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大部分的女性还有视野狭隘、缺乏好奇心和积极性的特点。
在职场实践中,女性因知识面窄、应变能力不够被拒绝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部分女性在婚后,尤其在生育后,上进心明显降低,甚至完全安于现状,从而导致在职业工作中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
这些必然会降低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一些错误观念导致女性自我放弃在职场中的奋斗。
在当今社会,由于在职业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女性受一些诸如“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把
2《基于中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雨伊2013年2月
心思用在梳妆打扮上,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父母、丈夫、儿女)身上,出现了对求职生活漠不关心的现象。
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女性的进取动力,削弱了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实力。
除了以上三方面主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例如,从政策设计上说,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
也正是如此,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拒绝女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牺牲男女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并不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三、女性实现平等就业的有效途径
打破传统性别文化的“桎梏”是促进新时期男女平等就业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
(一)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强化社会平等就业意识
要实现男女就业平等,必须使性别平等成为一种普世理念。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早应成为过去时。
首先,女性不应把传统的“女性角色”一成不变的定位于自身,要为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大胆解放思想。
其次,男性更不应将社会中固有落后的男权观点强加于女性和整体社会,反而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促进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再者,应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引导来弘扬男女平等的理念,从而使性别平等的意识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3。
(二)全面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增强女性独立主体意识
首先,要提升中国女性的文化素质。
这需要国家为女性学习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构建公正平等的教育体系,使众多女性能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其次,要提高中国女性的心理素质。
不要因为一次次就业中的挫败就轻言放弃,要敢于面对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偏见。
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投身创业实践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最后,要强化女性身体素质的提高。
有一个好的身体,才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梦想的成功。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素质的提升,增强女性的独立、自信心和自主性,进而推进男女就业的公正平等。
(三)合理解决家务劳动,减轻女性的家庭负担
3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女性在结婚生子后都要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处境,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家庭关系。
这些责任严重的分散了女性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女性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于男性来讲缺乏竞争力。
可以通过合理设立、利用托儿所、幼儿园、洗衣房等等,为家庭提供相关家政服务,同时要合理处理家庭关系,从而把女性从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更加充分自由的投入到社会劳动中,有效地降低女性就业的机会成本,消除女性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健全女性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解决就业压力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排斥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要降低成本,雇佣女职工显然要比男职工支付更多的劳动成本。
而且女性由于其生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经历的生育子女的责任,这无疑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损失。
因此,国家应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产假和哺乳假制度,承担企业因雇佣女工而带来的利益上的损失。
通过把生育成本转移到社会中去,减轻企业负担,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企业在招聘时的女性歧视问题,提高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创造男女公平竞争环境,增加女性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