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为加快推进我省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根据省政府安排,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日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物联网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和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省“两化”融合发展,实现“工业强省”目标的战略手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的要求,为加快推进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现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订本规划。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态势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物联网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和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美、欧及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物联网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已成为全球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其RFID应用案例占全球59%;欧盟公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将物联网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物联网已成为各国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从发达国家对物联网的战略布局来看,更侧重于面向更长远的科技突破、生产力改进和生产方式变革。

我国物联网发展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并以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示范等为标志,形成了物联网发展热潮。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目前我国物联网在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等领域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取得了初步进展;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应用领域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多个领域,我国物联网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总体来看,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需要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

(二)我省产业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为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我省已具备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利条件。

1.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近来来,我省初步形成了以物联网安防产业、敏感元件及传感器、RFID产业、智能电网配套产业、锂离子电池和绿色电池产业、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产业为主的五大产业基础。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3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在敏感元件及传感器、RFID产业方面,我省已拥有振华电子、航天科工061基地、普天物流、中昊电子、永青仪电等一批企业和集团,形成了RFID电子标签及RFID电子车牌标签、GPS定位跟踪模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等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已建成有国家(贵阳)片式元件产业园、贵阳软件园和数字内容产业园等产业基地,2010年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62.9亿元,全省软件服务业企业达1600余家,传统信息产业不断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支撑。

2.科研支撑力量逐步壮大拥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贵州大学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贵阳小河国家军民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省软件测试中心、贵阳火炬软件园、遵义软件园等科技产业培育基地,并涌现出一批集物联网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开拓为一体的新型企业。

随着贵阳、遵义、安顺三个航天航空工业园区的建成,大批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企业将被引入,为我省的物联网软件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省会贵阳市聚集了研究与开发机构34个,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我省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止2010年底,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0.18万公里;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231.69万个,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325G;建有3G基站数7430个,无线热点数量超过1700个,3G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

电话、互联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省100%的行政村和92%的自然村(20户以上)通电话,100%的乡镇通宽带,103808个已通电自然村(20户以上)全部通广播电视,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技术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同时根据我省通信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将预计达到50万公里,宽带接入端口将达450万个,互联网出省宽带达2900G;互联网网民数和3G用户数分别达到1500万人和1000万户,城镇无线热点覆盖率、乡镇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站普及率均争取达到100%的全覆盖目标,“数字贵州”建设将全面开展,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融合、泛在和安全的通信网络基础和服务支撑。

4.外引内联态势良好近年来已有江西泰豪、中星电子、中博物联、迅腾科技、东方网力、北京中星微、青岛海信、恒力天和等国内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知名企业纷纷落地我省,为我省物联网发展注入了活力。

渝遵IT合作目前进展顺利,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为我省制定了信息化“3347”战略,江苏集群信息产业集团等企业先后到贵州实地考察,均有意向来我省投资发展。

同时,由贵阳软件园、贵阳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贵大华圣、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移动等单位发起,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物流产业服务平台及产业联盟已经成立。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需求和领域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射频识别等一系列产业同步发展,带来显著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营造有利于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引导、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国内不少发达地区也意识到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潜力,加快抢占市场先机,无锡、上海、重庆等一批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相继建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行业示范企业,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基础支撑。

在国家整个物联网发展框架和大环境下,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技术创新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目前,国内外物联网产业起步时间不长,核心技术和产品都尚未成熟和规模应用,我省和其他地区一样有很多机会在相关领域做出突破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借力国家实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批新兴产业园区将相继建成,省内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将不断加速,而物联网产业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有着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天然优势,非常符合我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省内市场应用需求前景广阔。

省委、省政府日益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要求“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云计算等”。

我省作为能源大省、矿藏大省、生物资源和旅游大省,在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省内矿产优势,壮大电子元器件、电池等物联网相关配套产业链;在能源、矿产、农业、旅游等方面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合作研发,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建成国内领先的物联网行业应用产业示范工程。

同时,我省在电子信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已经建设了一批有资源优势、创新亮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项目和产品,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支撑。

但我省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是省内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和基础建设有待完善,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引导资金缺位,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不够突出;二是目前我省大部分大中型重点企业都属于资源消耗型重工业行业,信息产业和新兴工业比重小,省内工业体系仍需加大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三是我省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工作有待加强,未形成规模化的成熟产业群和产业链,“政府推动”和产业园区聚群发展的作用尚待发挥;四是我省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水平低,集成创新能力弱。

政府部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政、产、学、研、用”等一体化模式未得到较好推广,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等面临不小挑战;五是物联网产业推广应用单位成本偏高,省内行业主管部门未提供有效的孵化保护,企业受到生产成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投入物联网产业的积极性和信心不高,未能加大产业投入抢占市场发展先机,有可能使我省物联网产业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竞争浪潮中处于落后的被动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出发点,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以关键技术研发为突破点,以两化深度融合为落脚点,贯彻“政府引导、应用推动、技术突破、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筑集聚发展的支撑产业基地,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带动我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多方联动。

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资源整合、营造环境等方面的职责,建立由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应用示范,带动产业。

以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先导作用和典型示范应用为引领,推动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运输、数字城管、食品安全、水利、矿产、旅游、环保、电力、农业、物流、安防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带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