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 (6)1.1项目名称 (6)1.2项目类型 (6)1.3项目性质 (6)1.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7)1.5项目区所在地及项目区地貌类型 (7)1.5.1项目区所在地地貌类型 (7)1.5.2项目区地貌类型 (7)1.6土地权属状况 (7)1.7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 (7)1.7.1土地平整工程 (7)1.7.2农田水利工程 (7)1.7.3道路工程 (8)1.7.4其他工程 (8)1.8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整理后耕地质量变化 (8)第二章项目背景 (9)2.1项目所在县简况 (9)2.1.1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 (9)2.1.2项目所在县的自然条件 (10)2.1.3 项目所在县的社会经济情况 (11)2.2项目提出的理由 (14)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2.3.1法律、法规 (14)2.3.2相关政策 (15)2.3.3相关规划 (15)2.3.4技术标准 (15)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16)3.1自然条件 (16)3.1.1地形地貌 (16)3.1.2气候条件 (17)3.1.3土壤 (17)3.1.4水文地质 (17)3.2自然资源条件 (17)3.2.1光热资源 (17)3.2.2水资源 (18)3.2.3生物资源 (19)3.3社会经济状况 (19)3.4自然灾害 (19)3.5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19)3.5.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19)3.5.2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 (21)3.6.1交通条件 (21)3.6.2排灌设施 (22)3.6.3电力设施 (22)3.6.4农田防护设施 (22)3.7居民点建设发展现状 (23)第四章项目分析 (13)4.1项目合法性分析 (13)4.1.1法律法规 (13)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4.1.3其他规划 (14)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4)4.3新增耕地来源及分析计算 (14)4.3.1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4)4.3.2新增耕地数量分析 (15)4.3.3预计新增耕地质量分析 (15)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5)4.4.1供需水量分析 (15)4.5土地适宜性评价 (20)4.6公众参与分析 (21)第五章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2)5.1规划原则 (22)5.3总体布局 (23)5.3.1土地利用布局 (23)5.3.2工程平面布置 (25)5.4建设内容 (26)5.4.1土地平整工程 (26)5.4.2道路工程 (28)5.4.3农田水利工程 (28)5.4.4其它工程 (29)5.4.5 典型田土块设计 (29)5.4.6工程量分类汇总 (29)5.5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状况 (35)第六章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37)6.1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37)6.1.1土地权属 (37)第七章项目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38)7.1实施措施 (38)7.1.1组织机构的建立 (38)7.1.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39)7.1.3实施控制措施 (40)7.2工程管理 (41)7.2.1管理机构的建立 (41)7.2.2管理措施 (41)7.2.3经费筹措 (42)第八章施工组织设计 (43)8.1施工条件 (43)8.2天然建筑材料 (44)8.3施工布置 (44)8.4主要工程施工 (45)8.4.1土地平整工程 (45)8.4.2道路工程 (45)8.4.3农田水利工程 (45)8.5施工进度 (46)第九章投资估算 (47)9.1编制说明 (47)9.1.1预算编制依据 (47)9.1.2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47)9.2估算费用构成 (52)9.3资金筹措 (57)9.4投资进度计划 (57)第十章效益分析 (57)10.1社会效益分析 (57)10.1.1项目建设期对社会的影响 (57)10.1.2对社会稳定和耕地动态平衡的作用 (57)10.1.3社会效益产生影响的几个技术指标 (58)10.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58)10.3经济效益分析 (60)10.3.1费用计算 (60)10.3.2收益计算 (60)10.3.3静态评价指标 (64)10.4耕地质量评价 (64)第**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65)11.1可行性研究结论 (65)11.2建议 (66)第一章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县**镇万亩大坝土地整理项目。
1.2项目类型省级投资项目。
1.3项目性质土地整理项目。
1.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于**县**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07°10′16″~107°15′23″,北纬27°51′49″~27°56′31″。
**镇距**县城18km。
1.5项目区所在地及项目区地貌类型1.5.1项目区所在地地貌类型项目区所在地地貌类型:**镇山地、丘陵、坝子错落分部,属中山丘陵地貌。
项目区地貌类型: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海拔在818~1023m。
1.5.2项目区地貌类型地形全为中山丘陵与盆地及缓坡地带。
中丘坡地坡度在200左右,大部分较为平坦。
1.6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为**县**镇小河、龙潭、凡其堡、马场、吴关堡、张关堡6个村集体所有。
使用权为涉及村的农户所有。
1.7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1.7.1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平整工程为:荒草地开发36公顷,水田平整面积86公顷。
1.7.2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对灌、排水工程的建设。
其中:项目区修建斗渠1条,断面为60cm×40cm,长6954m。
农渠5条,断面为40cm×30cm,7138m。
排水沟4条,其中3条断面为150cm×150cm,长10579m。
1条断面为200cm×150cm,长2910m。
1.7.3道路工程项目区道路工程为该项目的主要工程,也是项目区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道路工程主要是对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建设。
田间道与乡村路相连接,辐射范围300m左右;生产路布设在田间地头,并与田间道相通形成网络,利于田间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劳作,生产路可满足田间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和劳作的要求。
改建11条宽4.0m 的田间道,共长16123m。
10条宽1.5m的生产路,共长9674m。
涵洞17座,其中:7座1.5m×0.3m×0.4m,10座4m×0.6m×0.8m。
错车道14个。
1.7.4其他工程其他工程包括防护林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
项目区周边植被较完好,不单设防护林工程。
土壤培肥工程:为了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对开发的荒草地施撒绿肥。
1.8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及整理后耕地质量变化项目区现有耕地1047.64公顷,土壤类型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一般达到60cm以上,土壤酸碱度和地力情况为:Ph值为6.0-6.5,有机质含量为145.08g/kg,全N6.47g/kg,全K50.7mg/kg,石砾含量0.5%,土壤质量较好。
通过整理,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耕地增加了35.12公顷。
同时对耕地进行培肥,调节Ph值,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使项目区Ph值偏碱性,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全N不低于0.6%,有效改善项目区耕地质量。
第二章项目背景2.1项目所在县简况2.1.1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项目区所在县—**县位于**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地跨东经106°57′22″~107°31′11″,北纬27°49′22″~28°29′34″之间,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6公里,土地总面积2544.5平方公里。
东南与湄潭县相邻,西南和遵义县接壤,东北靠正安县,西北连桐梓县,距遵义市红花岗区42公里,离贵阳市200公里,离重庆市330公里,县城临川黔铁路的李家湾站22公里。
2.1.2项目所在县的自然条件2.1.2.1 地形地貌**县位于**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隶属遵义地区,是该区中心地带。
**县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地势西部、西北部较高,中部、东南部稍低,逐步成缓倾斜下降。
2.1.2.2 气候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县平均海拔866米。
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60毫米,全年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时数1114.2小时。
2.1.2.3 土壤土壤有黄壤和黄棕壤,石灰土和紫色土地,海拔高程1200m以下为黄壤,以上为黄棕壤,紫色页岩出露地区为紫色土,岩溶地区多为石灰土。
2.1.2.4 水文地质镇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变化较大。
县境东北部的茅草坡山主峰为全县最高点,海拔1678米,南端良田乡北盘江出县界处为最低点,海拔356米,相对高差1322米。
镇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1098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57.8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1%和9.19%。
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总面积60%以上,是**省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