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环境污染司法解释解读
及环境污染犯罪案例
今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6月19日起施行。
《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做出了新的规定,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大大降低了入罪门槛,界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加大了对单位犯罪、个人刑事责任的处理力度。
一、《解释》的主要内容
一是《解释》界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
这些认定标准,对各种违法的情形进行了准确描述,对违法处置污染物的数量进行了量化,对生态破坏、财产损失以及人身伤害等方面有了严格的界定标准。
这十四项标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既能体现从严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立法精神,又能有效解决此类案件办理中取证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
二是《解释》描述了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
包括: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排放有毒物质的;非法排放、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等排放、处置有毒物质的;两年内违法排放、处置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有违法行为的;致使乡镇以上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致使三十
人以上中毒的;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的;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等等。
以上行为涉及的单位和责任人都已涉嫌触犯法律。
三是《解释》规定了对环境污染犯罪从重处罚的四种情形。
(一)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二)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三)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违规排放、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四)在限期整改期间,违规排放、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
四是《解释》明确企业为降低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在明知他人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情况下,向他人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造成严重污染的,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追究有关单位、个人的刑事责任。
五是《解释》明确对于单位实施环境污染犯罪的,不单独规定定罪量刑标准,而是适用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定罪,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明确“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规范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机构及程序。
二、对照《解释》,部分企业存在环境违法风险
一是部分企业领导认识不到位。
领导环保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漠是企业涉法和个人犯罪的最大隐患。
环保隐患大都是“慢性病”,病灶早就存在,心知肚明,检查严了、标准高了就犯病了。
面对问题和隐患,个别企业对整改能拖就拖、能降低标准就降低,直到由于环保问题受到居民投诉、媒体曝光、政府处罚时才被动应对,对公司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极易引发一系列环境涉法问题。
二是污染物难以稳定达标排放的涉法风险。
废水方面:个别企业废水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部分企业外排废水未取得排污许可,非法排放;有的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停运等,这些问题都可能违反《解释》中第四条、第五条等规定。
废气方面:大部分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部分炼化加热炉及油田企业多数加热炉烟气二氧化硫超标;绝大多数锅炉和催化裂化再生烟气氮氧化物超标;部分炼化企业恶臭及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容易造成居民投诉,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解释》中第一条规定的严重污染环境的后果。
固废方面:部分企业危废转移外委处理和处置管理中存在漏洞;一些填埋设施不规范,个别油气田油泥砂和注水残渣没有完全得到妥善的处理处置;一些油田企业钻井废弃泥浆和作业残液处理设施不配套等。
参照《解释》第一条、第七条,极易构成严重污染环境罪并将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追究有关单位、个人的刑事责任。
三是部分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部分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人口密集地区等环境敏感区,容易出现环境风险。
同时生态脆弱及敏感区域施工作业后的生态修复,油气开发的水驱、注水,部分设施和管道老化,炼化、销售企业油库、加油站的跑冒滴漏,固废堆场的渗漏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污染等新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
一些企业环境风险防
控能力不足,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极易出现《解释》第三条中的“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四是建设项目环保管理问题突出。
部分企业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中“未批先建”和“久试未验”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极大的环境隐患和法律风险。
由于“未批先建”,环保措施“三同时”得不到落实,极易出现污染物超标排放、非法排放等问题,企业将受到行政处罚,后续发展项目将受到阻碍,同时也将追究相关决策者、项目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三、认真学法守法,践行公司核心价值观
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监督考核。
企业“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提高环境守法意识,落实“一岗双责”,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的方针。
要加强全员学法、守法教育,共同坚守依法经营的底线。
要加强环保考核,建立对企业负责人的任职期间环保工作尽职评估制度,建立环保问题约谈制度。
二是在全系统开展环境守法大检查。
编制环境守法手册和环境违法案例选编,指导企业对照检查。
各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诚信、守法组织生产经营;对照《解释》排查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主体。
三是加大治理力度,整改环境问题。
以“碧水蓝天”环境专项整治为契机,力争用2-3年的时间,逐步解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的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减排、风险控制以及“三同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环保水平,降低涉法风险。
四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管理规定和内控程序,杜绝“边清
边欠”。
要严肃环保“三同时”管理,从源头杜绝“未批先建”和“久试未验”;要保证项目环保投入,提高环保设计标准,实现本质环保;要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考核,对严重违规的单位,在全系统通报批评,同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环境污染犯罪案例
案例1
紫金山金铜矿重金属废水排放重大环境污染案
(一)基本案情
自2006年10月份以来,被告单位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以下简称“紫金山金铜矿”)所属的铜矿湿法厂清污分流涵洞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虽采取了有关措施,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涵洞渗漏问题日益严重。
紫金山金铜矿于2008年3月在未进行调研认证的情况下,违反规定擅自将6号观测井与排洪涵洞打通。
在2009年9月福建省环保厅明确指出问题并要求彻底整改后,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整改措施不到位、不彻底,隐患仍然存在。
2010年6月中下旬,上杭县降水量达349.7毫米。
2010年7月3日,紫金山金铜矿所属铜矿湿法厂污水池HDPE防渗膜破裂造成含铜酸性废水渗漏并流入6号观测井,再经6号观测井通过人为擅自打通的与排洪涵洞相连的通道进入排洪涵洞,并溢出涵洞内挡水墙后流入汀江,泄漏含铜酸性废水9176 m3,造成下游水体污染和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上杭县城区部分自来水厂停止供水1天。
2010年7月16日,用于抢险的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又发生泄漏,泄漏含铜酸性废水500 m3,再次对汀江水质造成污染。
致使汀江河局部水域受到铜、锌、铁、镉、铅、砷等的污染,造成养殖鱼类死亡达370.1万斤,经鉴定鱼类损失价值人民币2220.6万元;同时,为了网箱养殖鱼类的安全,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破网措施,放生鱼类3084.44万斤。
(二)裁判结果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
被告单位紫金山金铜矿违反国家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环保隐患,继而发生了危险废物泄漏至汀江,致使汀江河水域水质受到污染,后果特别严重。
被告人陈家洪(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任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黄福才(紫金山金铜矿环保安全处处长)是应对该事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林文贤(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厂长)、王勇(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分管环保的副厂长)、刘生源(紫金山铜矿湿法厂环保车间主任)是该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对该事故均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均已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据此,综合考虑被告单位自首、积极赔偿受害渔民损失等情节,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被告单位紫金山金铜矿罚金人民币三千万元;被告人林文贤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被告人王勇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被告人刘生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