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
设计总汇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

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关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总汇二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

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

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子昂始高蹈。

”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

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

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

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

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相关主题